第370章 活命之恩,永世不忘!(2 / 2)
“尔等克扣的,是救命的粮食!喝下的,是灾民的血!”他的声音冰冷如铁,“本官说过,筷倒人亡。今日,这筷子虽未倒,但尔等之心,比粥稀更可恶!斩!”
刽子手手起刀落,两颗人头滚落在地,鲜血染红了黄土。
全场鸦雀无声,唯有锅中的米粥仍在咕嘟作响,香气与血腥气诡异交织。这次不再是立威,而是祭旗。
从此,再无人敢质疑“筷子不倒”标准的严肃性,也再无人敢在赈灾粮上动一丝邪念。
肃清吏治的同时,姜淮开始推行更精细化的管理。
分级供应,他并非僵化地要求所有灾民都吃同样浓度的粥。
他规定,壮丁每日两餐,需“筷子不倒”的稠粥以保证劳力;老弱妇孺则在此基础上,额外增加一餐稍稀的“续命粥”,防止消化不良,也更节省粮食。
以工代赈,激活生机,他意识到,单纯施粥只能维持生存,无法重建家园。
他组织身体恢复较好的青壮灾民,组成“工赈队”,由官府提供工具和额外口粮,去疏浚被泥沙淤塞的河道、修复被冲毁的道路田埂、搭建过冬的窝棚。
这既加快了灾后重建,也让灾民通过劳动获得了尊严和额外的食物,避免了滋生惰性。
防疫与卫生,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他强制要求在各灾民聚集区挖掘深坑处理污物,定期撒上石灰。
设立简易的“疠所”隔离区,将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的人集中隔离医治。
并大量熬制简单的清热解毒草药汤,免费发放,有效地遏制了瘟疫的蔓延。
姜淮的所作所为,灾民们都看在眼里。他们看到了一位真正与他们同甘共苦、执法如山的官员。
不再是起初的敬畏和单纯的感激,一种发自内心的拥戴和信任开始形成。
当有外地流言诋毁姜淮“收买人心、图谋不轨”时,灾民们自发组织起来,驱逐了散播谣言者。
当修复河堤急需石料时,不需要官府强征,许多老人和妇女自发到附近山脚捡拾石块,用背篓一点点运到工地。
甚至有识字的灾民,将姜淮定的“筷子不倒”规矩和种种惠民措施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在灾区传唱。
数月后,灾情基本稳定,田野间重新泛起点点绿意,朝廷的后续赈济和减免赋税的旨意也陆续抵达。姜淮知道自己使命即将完成。
离任前,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他召集了参与赈灾的所有官吏和乡绅代表,不时训话。
而是将数月来所有粮食出入、银钱开销、工程记录的账册,一笔笔、一项项,公开展示,当众核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
“诸位,赈灾之款,粒米寸缕,皆来自民脂民膏,亦关乎朝廷信誉。
今日公示于此,请诸位共同监督。若有不明之处,当下提出,姜某在此,一一解答。”
阳光照耀下,账册上的数字清晰无比,也照得姜淮的身影坦荡无比。此举,彻底折服了所有人,包括那些最初对他心怀不满的地方官员。
当他轻车简从,悄然离开灾区时,无数闻讯赶来的灾民跪在官道两侧,哭声震野。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遍遍呼喊:“姜青天!活命之恩,永世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