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风暴前的宁静(1 / 2)
所有的线索,最终指向了那位郡王。然而,郡王身为宗室,没有皇帝的首肯,即便是姜淮,也无法直接动他。
而且,证据链到当铺二掌柜和郡王府长史这里,似乎就到了尽头,缺乏直接指使投毒的铁证。
对手异常狡猾,层层转包,设置了多重防火墙。
姜淮将目前查获的所有证据再次整理成密折,准备上奏。
他知道,这将是一场更为艰难的斗争,涉及天潢贵胄,皇帝的态度将至关重要。
这一次,已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改革派与最顽固的旧既得利益集团,宗室勋贵,的正面碰撞。
风暴前的宁静
姜府之内,姜淮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下毒案的追查,虽然未能直接将幕后元凶绳之以法,却彻底照亮了隐藏在黑暗中的敌人面目。
他轻轻咳了几声,体内似乎还残留着那未入口的毒药带来的寒意。
但他眼神中的火焰,却燃烧得更加炽烈。
“传令下去,府内戒备再升一级。所有入口之物,查验再加一道工序。”
他对姜福吩咐道,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另外,让我们的人,盯紧郡王府和‘永昌当铺’相关的一切动向。”
他回到书案前,铺开奏章,提笔蘸墨。笔锋在灯光下闪烁着冷硬的光泽。
这场由一碗毒羹引发的暗战,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它所揭示出的残酷现实,让姜淮更加坚定了推行改革的决心。
他知道,与这些盘踞在帝国肌体最深处的蛀虫之间,已无丝毫转圜余地,唯有你死我活。更大的风暴,正在紫禁城的上空汇聚。
……
指向郡王府的线索虽因宗室身份暂时受阻,但姜淮并未就此罢休。
他将查获的证据精心整理,写成一份措辞严谨、证据链清晰的密折,直呈御前。
在密折中,他并未直接指控郡王主使投毒,因无直接证据,而是重点弹劾其长史勾结当铺、行贿官员、经营非法勾当。
并隐晦提及此事与之前清丈田亩时郡王府利益受损的关联,暗示其有打击报复的动机。
帝心权衡,风波再起
密折送入宫中,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皇帝览奏,心情极为复杂。
他既恼怒于宗室的不法行径与无法无天,竟敢对朝廷重臣下毒;又深感棘手,因涉及皇族颜面与宗室稳定。
最终,皇帝采取了平衡策略:
严惩“替罪羊”:下旨严厉申饬郡王“治家不严”,将其长史革职查办,流放三千里;“永昌当铺”被彻底查封,相关人等依律严惩。这算是给了姜淮一个交代。
保全郡王:对郡王本人,则以“失察”为名,罚俸一年,令其在府中“闭门思过”,并未伤及其根本。这维护了宗室的体面。
安抚姜淮:皇帝特意在私下召见姜淮,温言安抚,肯定其“受委屈了”,并再次强调对其改革方略的支持,暗示“来日方长,不必争一时之气”。
此结果,在姜淮意料之中。他明白,在皇权体制下,动一位郡王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