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大燕王朝(1 / 2)
永熙元年冬,洛阳城内飘起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新登基的大燕皇帝杨帆身着十二章纹的衮龙袍,立于太极殿的丹陛之上,接受百官朝贺。殿外雪花纷飞,殿内却暖意融融,香炉中升腾的檀香萦绕梁柱,与百官朝服的熏香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太平盛世的初貌。然而,杨帆的目光掠过阶下躬身行礼的群臣,心中却清楚,统一天下只是开端,治理这历经数十年战乱的江山,仍有无数难题亟待解决。
朝贺仪式结束后,杨帆留下贾诩、郭嘉、沮授等核心重臣,前往御书房议事。御书房内,墙上悬挂着一幅新绘制的《天下舆图》,各州郡县的边界用朱砂清晰标注,只是在益州南部与交州边境的位置,还贴着几张标注 “匪患未平” 的黄色纸条。沮授率先上前,捧着一卷奏折说道:“陛下,如今各州郡的户籍统计已初步完成。经核查,天下人口仅存六百三十余万,较灵帝时期减少近三分之二。其中,中原地区因常年战乱,土地荒芜者达十之三四,益州、交州虽未遭大规模战火,却因地方豪强割据,赋税难以征收。”
杨帆接过奏折,指尖划过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沉声道:“人口是社稷之本,土地是百姓之根。沮卿,你即刻牵头制定《劝农令》,凡流民归乡者,可免费领取种子与农具,三年内免除赋税;地方官若能劝课农桑、增加垦田,考核时优先升迁。另外,派专人前往各州郡,清查豪强隐匿的土地与人口,将多余土地分配给无地百姓,敢有违抗者,以国法论处。”
徐庶此时补充道:“陛下,劝农之外,教化亦不可缓。如今天下乡学覆盖率不足五成,许多偏远郡县仍有百姓目不识丁。臣建议在各州设立‘州学’,选拔精通儒学的学者任教,郡学、县学则增加律法、算术等实用课程,让百姓不仅能饱腹,更能知礼义、明法度。此外,科举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可增设‘明法科’‘治术科’,选拔擅长治理、熟悉律法的人才,弥补儒学人才在实务上的不足。”
贾诩微微颔首,接着说道:“陛下,新政推行需有强力的吏治保障。如今各州刺史、郡守多为开国功臣或降将,虽有军功,却未必精通民政。臣建议设立‘考功院’,每半年对地方官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垦田数、户口增长、赋税收缴、治安状况等,考核优秀者升迁,不合格者降职或罢免。同时,需严惩贪腐,凡贪墨超过五十石粮食者,立斩不赦,以儆效尤。”
杨帆一一采纳众人建议,随即话锋一转,指向舆图上标注 “匪患” 的区域:“交州的士燮残余势力、益州南部的夷族叛乱,虽规模不大,却如附骨之疽,若不彻底清除,恐生祸端。张辽、夏侯兰两位将军刚经历大战,需稍作休整,此事可交由臧霸与新归降的赵云负责。臧霸率领水军从交州沿海进军,赵云率领两万步兵从益州南部陆路进发,两路夹击,务必在明年春耕前平定匪患。”
旨意下达后,臧霸与赵云迅速领兵出征。臧霸的水军沿北部湾航行,沿途收编了士燮残余的水师,不到一个月便攻克了交州治所龙编城;赵云则采取 “剿抚并用” 的策略,一方面率军击溃叛乱的夷族部落,另一方面派遣熟悉夷语的使者,向夷族首领宣讲大燕的民族政策 —— 凡归顺者,可保留部落建制,免除三年贡赋,还可选派子弟入洛阳太学学习。此举很快赢得了夷族百姓的拥护,叛乱的夷族部落纷纷归降,益州南部迅速安定。
次年春,正当天下沉浸在春耕的忙碌中时,北方草原传来急报 —— 匈奴左贤王呼厨泉趁大燕初立、边境兵力空虚,率领三万骑兵袭扰并州雁门关,劫掠边境村落。消息传到洛阳,杨帆立刻召集群臣商议对策。郭嘉分析道:“陛下,呼厨泉此次来袭,看似突然,实则是受袁绍残余势力挑唆。袁绍之子袁熙、袁尚逃入草原后,一直试图联合匈奴反攻中原。如今我大燕根基未稳,若不狠狠打击匈奴的嚣张气焰,日后草原部落恐会纷纷效仿,边境永无宁日。”
“那依奉孝之见,该如何应对?” 杨帆问道。郭嘉指着舆图上的并州边境,说道:“臣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由张辽率领三万骑兵,从雁门关正面迎击匈奴;另一路由夏侯兰率领两万轻骑,从云中郡出发,迂回到匈奴后方,切断其退路。同时,派遣使者前往鲜卑、乌桓部落,许以贸易优惠,劝说他们出兵牵制匈奴,形成三面夹击之势。匈奴骑兵虽勇猛,但不善持久战,只要断其退路、绝其粮草,必能一举将其击溃。”
杨帆采纳了郭嘉的计策,命张辽、夏侯兰即刻领兵出征,又派遣使者前往鲜卑、乌桓。此时的鲜卑与乌桓早已见识过大燕的军威,再加上使者带来的 “互市通商” 承诺 —— 允许草原部落用马匹、皮毛换取中原的丝绸、茶叶、铁器,两族首领当即答应出兵。呼厨泉的匈奴骑兵刚与张辽的军队在雁门关外展开激战,便得知鲜卑、乌桓骑兵从侧翼袭来,后方粮草又被夏侯兰截断,顿时军心大乱。张辽趁机率军猛攻,匈奴骑兵大败,呼厨泉仅率领数千残部逃往西域,袁熙、袁尚则在战乱中被斩杀。
经此一役,北方草原部落彻底臣服于大燕。杨帆趁机在并州、凉州设立 “护匈奴中郎将”“护鲜卑中郎将”,负责管理草原部落事务,同时开辟了多条 “互市通道”,中原与草原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边境的安定不仅保障了百姓的生产生活,更让大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战马,为日后的军事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边疆安定、内政有序推进,大燕王朝逐渐步入正轨。永熙三年,沮授上奏称,天下垦田面积已恢复至灵帝时期的七成,人口增长至七百五十余万,粮食产量足以支撑全国百姓食用两年有余。徐庶则汇报,各州郡的乡学覆盖率已达八成,太学扩招至三千人,科举制度选拔出的人才已在地方官中占据三成,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