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命论与孪生子(2 / 2)
张文端公(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人一生的灾祸、福气、荣耀、耻辱,自然有一定的命数,确实无法改变。
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道有些利益可以追逐,但也有不必追逐的利益;有些危害应该躲避,但也有无法躲避的危害。
抛开对利益和危害的执念后,成为君子的方法才算真正显现。
上面所说的那个战士,不害怕被枪炮打死,看到危害不躲避,还能英勇作战,固然可以算是君子。
那个懒汉,不害怕饥饿寒冷甚至饿死,看到利益不追逐,还能安守本分、甘于贫穷,更可以算是君子。
如果战士看到危害必定躲避,害怕被枪炮打死,就一定会丢弃铠甲、放下武器,一遇到敌人就溃败逃跑。
懒汉看到利益必定追逐,就一定会不顾廉耻,通过强行夺取、欺骗等方式获取利益。
这样的人不是君子,简直是小人,天地之间又怎么会需要这样的小人呢?
注解:
“孔子曰”引文出自《论语·尧曰》,是儒家关于“知命”与“君子”关系的核心观点,强调“知命”是君子的重要素养。
“程注”指宋代大儒程颐、程颢(合称“二程”)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其注释对后世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此处引文用于阐释“知命”的含义。
“张文端公”即张英,清代康熙年间官员,谥号“文端”,《聪训斋语》是其写给子孙的家训,内容多涉及修身、处世、治家等,此处引文用于佐证“命数不可移”的观点。
“见害必避,见利必趋”指面对危害一味躲避、面对利益盲目追逐,是儒家所批判的“小人”行为,与“君子”的行为准则形成对比。
“弃甲抛戈,望风披靡”形容军队溃败的狼狈状态,“寡廉鲜耻”指没有廉洁之心、不知羞耻,均为贬义词,用于批判“不知命”者的行为。
原文:
《中庸》云: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所谓居易俟命者,素富贵,行乎富贵。
行乎富贵者,即见义勇为,济人利物,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也。
素贫贱,行乎贫贱。
行乎贫贱者,即谨身节用,服劳谋食,正己而不求于人也。
素患难,行乎患难。
行乎患难者,即造次不违仁,颠沛不违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也。
果能如是,上可不致怨天,下可不致尤人。
尊尊卑卑,父父子子,小之则梦稳心安,大之则家齐国治。
以视小人行险,而徼必不可得之幸者,一安一危、一顺一逆,岂可以道里计哉。
译文:
《中庸》说:君子安居于自己的处境来等待命运的安排,小人却铤而走险去谋求非分的幸运。
所谓“安居于处境等待命运”,是指处于富贵之中,就按富贵者的身份行事。
按富贵者的身份行事,就是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去做,帮助他人、有益事物,身处高位不欺凌地位低下的人,身处低位不攀附地位高贵的人。
处于贫贱之中,就按贫贱者的身份行事。
按贫贱者的身份行事,就是约束自身言行、节省用度,通过劳作谋求生计,端正自己的品行而不向他人乞求。
处于患难之中,就按患难中的处境行事。
按患难中的处境行事,就是在仓促急迫时不违背仁,在流离困顿中也不违背仁,面对钱财不随便获取,面对危难不随便逃避。
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对上不会埋怨上天,对下不会责怪他人。
敬重地位尊贵的人、谦待地位卑微的人,父亲尽父亲的职责、儿子尽儿子的职责,从小事来说,能睡得安稳、内心平静;从大事来说,能让家庭和睦、国家安定。
比起那些铤而走险、谋求根本无法得到的幸运的小人,君子与小人一个安稳、一个危险,一个顺遂、一个悖逆,二者的差距怎么能用路程来衡量呢?
注解:
《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相传为孔子之孙孔汲(子思)所作,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此处引文是儒家关于“君子”与“小人”对待命运不同态度的核心论述。
“居易以俟命”是儒家“知命”思想的具体体现,“居易”指安于自身所处的境遇,不妄求、不妄动,“俟命”指等待命运的自然安排,与“行险以徼幸”(小人行为)形成对比。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中,“素”指“平素、本来处于某种境遇”,三句强调君子应根据自身境遇践行相应的道德准则,不脱离实际妄为。
“造次不违仁,颠沛不违仁”指无论在何种紧急、困顿的境遇中,都不违背“仁”(儒家核心道德准则),是君子修身的重要要求。
“尊尊卑卑,父父子子”指社会伦理秩序,“尊尊”即敬重尊贵者,“卑卑”即谦待卑微者,“父父子子”即父亲尽父责、儿子尽子责,是儒家倡导的社会秩序核心。
“道里计”指用路程的远近来衡量,此处用于强调君子与小人在境界、结果上的巨大差距,无法用具体尺度衡量。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命理探源》中“定命论与孪生子”章节围绕八字命理的核心矛盾展开:若八字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命运存在差异,是否意味着定命论不成立?
袁树珊通过理论辨析与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核心观点:
一、定命论的辩证性
袁树珊并未完全否定定命论,而是强调八字作为先天框架的基础作用。
他认为,八字揭示的是命运的潜在趋势,而非绝对结果。
例如,双胞胎的八字虽相同,但人生轨迹的差异恰恰证明命理需结合后天变量综合判断。
二、双胞胎命运差异的命理解析
1. 日主强弱分判
袁树珊提出以八字日主强弱为核心依据:若日主旺盛,则后出生者命运更优;若日主虚弱,则先出生者占优;若日主平和,则二者命运层次相近。
这一理论通过五行能量的动态平衡,解释了双胞胎在先天禀赋上的细微差别。
2. 时辰得气深浅
传统八字以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但袁树珊指出,双胞胎出生的先后顺序可能导致“得气深浅”不同。
例如,阳日阳时出生的孪生兄弟,兄长因得气更纯而运势较强;阴日阴时出生的则反之。
这种分判方法将时间精度细化到时辰内部,突破了传统四柱的框架。
3. 阴阳属性与性别交互
袁树珊结合性别与阴阳属性分析:
孪生兄弟:阳日阳时兄强弟弱,阴日阴时弟强兄弱。
孪生姐妹:阳日阳时妹强姐弱,阴日阴时姐强妹弱。
龙凤胎:先男后女且阳日阳时则兄强,先女后男且阴日阴时则姐强。
这一规则将性别差异纳入命理模型,强调阴阳五行对不同性别的作用力差异。
4. 时柱十神的长幼影响
时柱十神的属性会因出生顺序产生不同效应:印星、比劫对先出生者影响更大,而官杀、财星、食伤对后出生者更显着。
例如,时柱为财星的双胞胎,后出生者可能更早获得财富机遇。
三、后天因素的调节作用
袁树珊认为,即使八字相同,以下后天变量会放大命运差异:
1. 地理环境:出生地的风水格局、家庭方位分布(如长幼分房)会影响五行气场。
2. 教育与家庭:父母对长幼的不同期待、资源分配会塑造性格与机遇。
3. 配偶与社会关系:双胞胎配偶的八字差异、社交圈的能量交互,可能导致人生路径分化。
4. 姓名与积德:名字的五行补益、家族阴德积累,亦能改变运势走向。
四、命理实践的启示
袁树珊通过双胞胎案例,强调命理分析需遵循“参以人情物理”的原则。
他批判了僵化套用八字的做法,主张命理师需结合山川风水、心术善恶等综合判断,并鼓励命主通过后天努力调和先天不足。
这种辩证思维在晚清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为传统命理学注入了实践理性。
五、对定命论的超越
袁树珊的论述本质上是对定命论的修正:八字揭示的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双胞胎的差异证明,命运是先天禀赋与后天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以“闰鱼随年支变换形态”的自然现象类比,暗示命理规律如同自然法则,既有稳定性又具动态调适空间。
综上,袁树珊通过“定命论与孪生子”的讨论,构建了一套融合先天命理与后天变量的综合分析框架,既维护了八字理论的根基,又为个体能动性预留了空间,体现了传统命理学在近代科学冲击下的自我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