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第 130 章(2 / 2)
其实皇庄还种植了马铃薯,不过由于没种植多少,所以这回苏清之并没有打算拿出来。而是只拿出红薯以及玉米两种高产植物。
不曾想,包拯听了动心了,居然主动请缨,要和公孙策一块儿参与种植红薯、玉米事宜。
苏清之一向对真正的好官,很和颜悦色,并且只要不为难,都会答应。这不,苏清之第一时间,就答应了包拯的要求,并且还认命包拯全权负责此事,不管是农司的官员,还是皇庄的人,包拯想调用谁就调用谁。
这下子轮到庞太师坐不住了。不过他刚想开口请缨,苏清之就预判了他的动作,直接表示今天的议题就到这儿......
匪徒劫持钦差大臣的事儿,苏清之会交给专人负责。就宣布退朝,徒留下庞太师站在原地,是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庞大人,听说庞大人家有良田千亩,不知道这回种的是皇庄出产的新兴粮食,还是传统水稻小麦?”
包拯挺好奇的,还有点狭促。因为他知晓庞太师这个人,贪归贪,但贪得不过分,并且还算有能力,一向挺会揣摩上位者的想法。
庞家那千亩良田选择和苏清之在皇庄种植的粮食一样,一点儿都不奇怪。当然了,种植的还是传统水稻以及小麦,也不奇怪...
就是呢,目前庞太师有点儿恼羞成怒。
“包黑炭,你管老夫的。”庞太师恼羞成怒的转身就走,步伐很快,可见根本就不想和包拯说话。
包拯笑眯眯的看着庞太师逐渐缩小的背影,感叹还是公孙策聪明。看看寥寥几语,就让庞太师气得连自身形象都不顾了。
“得好好办理太子殿下吩咐的事情。”回了开封府,包拯冲公孙策感叹。“大宋有太子殿下,是大宋之幸。想来太子殿下继承皇位后,大宋会一改往日软弱的形象变得强硬起来。”
“可是辽国那边又派军骚扰边境了。”公孙策虽是疑问,却很肯定是辽国方面出幺蛾子了。
“大雨连绵,不止我中原腹地大部分地方遭灾,辽国据说大雨连下半个月,不止河坝决堤,就连房舍也被雨水冲毁了不少。”
辽国苦寒,虽兵强马壮,百姓却一直不富裕。这和辽国大部分国民还保持游牧民族,逐水而居的习性有关,也有不善于耕种有关。
中原人善种田,是出了名的。事实上,辽国种田的百姓,往上论祖宗的话,大部分还真就是中原人。
像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百姓流离失所,直到赵匡胤陈桥事变、黄袍加身,才算结束了中原的混乱。然鹅由于赵匡胤本身将士出生,当了大宋的开国之君后,就特别害怕有其他的将士学习他来一出黄袍加身,就搞了什么‘愿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极力的打压武将。
大宋经济发达,国力羸弱,周边国家谁都想扑上来咬一口,和当初的承诺分不开的。估计赵匡胤活到现在,也会后悔......
毕竟赵祯往前面的皇帝还好,但是后面的宋徽宗,靖康之难,不止是大宋皇室的耻辱,更是大宋百姓的耻辱。
包拯不能预判这些,但并不妨碍包拯不清楚,一个强势又有能力的君王对国家的重要性,别的不说,强势又有能力的君王,并不只是骁勇好战,对外有强大的征服欲,而是处理国家大事来,也会很得心应手。
最起码苏清之现在,就显示了得心应手处理政务的一面。
“大宋有太子,乃是天幸。”公孙策跟着感叹一句,却有点儿担忧。“就怕太子殿下初生牛犊不怕虎,做什么事情都硬刚,有时圆滑一点,说不得更能得到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