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胡说八道(2 / 2)
“市一院作为本地重点三甲医院,本应是百姓健康的‘守护神’,却因一名医生的‘诊疗争议’陷入信任危机。‘家属’拉横幅、撒纸钱的闹剧在门口上演,医院却迟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调查结果,是监管不力,还是刻意包庇?”
社评里还提到:“从网友爆料到媒体直播,事件发酵已超过24小时,市一院既未公开完整病历,也未回应‘用药违规’的质疑,反而让‘停职调查’的呼声愈演愈烈。
这种消极应对的态度,不仅消耗着百年医院的公信力,更暴露了内部用人机制的漏洞——如何确保医术过硬、医德端正的医生留在岗位,如何避免‘庸医’损害患者利益,市一院需要给公众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篇社评迅速被本地各大媒体转载,网络上的讨论热度再次攀升。
之前还在观望的网友,此刻也纷纷倒向“质疑医院”的阵营,连之前为陈莫辩解的少数声音,也被淹没在“严查市一院”“开除陈莫”的声浪里。
呼吸肿瘤科里,苏慧珍看到社评时,气得把报纸摔在桌上:“这根本就是不了解情况就乱评论!那个马增科明明出院了,自己死在外面还怨我们?”
于小洋攥着手机,看着朋友圈里同事转发的社评,语气带着委屈:“我刚给我导师发消息,他还问我是不是医院真的有问题,连行业内的人都被这些报道影响了。要是田院长顶不住压力,陈老师怎么办啊?”
温明月坐在一旁,也十分地担忧:“是啊,咱们科里本来人就少,现在又遇上这事儿,以后该怎么办啊?”
林志远并没有等着王海峰,他自己也积极开除了行动。
王海峰离去后,林志远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市中心一家隐蔽的茶馆。
包厢里,早已坐满了人——分管后勤的副院长赵凯、被田荣野削减了药品采购权限的药剂科主任孙明、因新科室成立失去部分资源的儿科主任周莉,还有两个穿着西装、一看就是商人的男人,是常年给医院供应医疗设备的供应商代表。
“各位,田荣野现在是铁了心护着陈莫,咱们光在院务会上施压没用。”林志远端起茶杯,眼神阴鸷,“但现在舆论在咱们这边,老百姓骂市一院,上级部门盯着田荣野,这就是咱们的机会——只要能把他拉下来,院长的位置,咱们大家都有机会争,之前被他砍了的利益,也能全拿回来。”
赵凯立刻接话,语气带着不满:“田荣野上台后,把后勤采购权收归院办,咱们连点油水都没有,早就该把他赶下去了!这次陈莫事件,正好是个由头,我愿意出面联系其他几个对他不满的中层。”
“我也加入!”孙明拍着桌子,“他去年搞药品集采改革,断了咱们多少路子?现在只要能让他下台,我手里还有些‘田荣野独断专行’的证据——这次成立‘呼吸肿瘤科’,根本没跟科室主任们商量,直接拍板就定了。”
供应商代表也连忙表态:“我们跟市一院合作这么多年,要是田荣野继续留任,指不定还会搞什么改革,影响咱们的合作。我们可以联系几个退休的老领导,就说‘田荣野管理混乱,再让他干下去,医院迟早要出大事’,老领导们说话,卫健委那边多少会给点面子。”
林志远笑着点头,从包里拿出一份早已拟好的“联合声明”:“那就麻烦各位,明天之前把各自能联系到的人都动员起来,在这份声明上签字——声明里就说‘田荣野用人不当、处置不力,导致医院陷入危机,恳请上级部门罢免其院长职务’。咱们人多势众,才能让上级看到‘民意’。”
一夜之间,院内院外的势力被林志远串联起来。
第二天一早,田荣野刚到医院,就发现办公室门口围了不少人——有拿着“联合声明”要求他签字辞职的中层,有抱怨“改革断了活路”的老员工,还有几个退休老领导拄着拐杖来“劝”他:“荣野啊,你还是主动辞职吧,别让市一院的百年招牌毁在你手里。”
而更致命的攻击,还在后面。
当天下午,卫健委和纪委同时收到了一封落款为“市一院全体职工代表”的举报信,署名处密密麻麻签了三十多个名字——其中既有林志远的嫡系,也有被他威逼利诱的普通医生。信里的内容,字字诛心:
“田荣野未经严格审查,引进无行医资质人员陈莫,使其在呼吸肿瘤科独立接诊,导致患者死亡,引发恶劣社会影响(附网络舆论截图、媒体报道链接);
陈莫事件发酵后,田荣野刻意包庇,拒不处置,任由事态恶化,造成医院声誉严重受损;
此外,田荣野在陈莫入职过程中,未公开招聘流程,疑似存在利益交易;
其任职期间独断专行,去年成立‘呼吸重症监护亚专科’时,未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擅自挪用其他科室经费,破坏民主决策制度……”
举报信还附带了“证据”——一张模糊的、据称是“陈莫无证行医”的门诊记录,一份田荣野审批新科室经费的签字文件。
几乎同时,网络上的舆论再次升级。
一批水军开始集中炒作“市一院院长田荣野被调查”的话题,在本地论坛、微博超话里散布“内部消息”:
“听说田荣野收了陈莫的好处,才让他无证上岗,现在纪委已经找他谈过话了”“市一院的老职工都知道,田荣野这几年捞了不少,这次陈莫事件只是个引子,很快就要被双规了”。
更恶毒的是,水军还把之前“陈莫草菅人命”的话题,和“田荣野经济问题”捆绑在一起,编造出“陈莫给田荣野送了一套房,才换来了呼吸科专家的位置”这样的谣言,甚至PS了所谓的“房产交易记录”,在网上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