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渊源(2 / 2)
“哎,你我师兄弟,说这些就见外了!”
黄洪扶起他,满不在乎地摆了摆手。
他重新坐下,端起已经微凉的灵茶饮了一口,目光中却多了几分过来人的沧桑与感慨。
“师弟啊,”他长叹一声,语重心长地说道。
“你如今正是勇猛精进之时,有丹药相助,固然是好事。不过,为兄也要提醒你一句,丹药终究是外物。
等你到了我这个境界,练气九层巅峰,就会明白。
那时候,灵力的积累已经到了极限,再多的丹药吞下去,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助你冲破那层天地壁垒。
想要筑基,靠的是日复一日的水磨工夫,是对自身功法的深刻理解,是对心境的千锤百炼,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丝突破契机。”
黄洪的脸上露出一抹苦涩的笑容。
“就像我,困在这一步已经五六年了,宗门里的筑基丹,何等稀少?而且往往是有价无市,早就被那些修仙世家预定了,我等这般没有深厚背景的,想要得到一枚,难于登天。”
他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不甘。
“更何况,即便侥幸得到一枚筑基丹在手,也并非就能万事大吉。师弟,丹药可用,但切记不可依赖,道途之根本,始终在于自身。”
“多谢师兄金玉良言,师弟受教了。”
“哈哈,好了好了,不说这些扫兴的了。”
黄洪见气氛有些沉重,又恢复了爽朗的模样,摆手笑道。
“你离那一步还远,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尽快将修为提升到练气九层。这玉符你尽管拿去用,若真能让你早日与我境界持平,师兄我也为你高兴!”
“是。”
又与黄洪聊了一会儿,罗宇才起身告辞。
离开黄洪的院落,罗宇走在返回自己“听风苑”的路上。
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树梢,在他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的心情却不像来时那般轻松。
筑基之难,他前世也是有所了解。
他当然明白黄洪的处境,这几乎是修仙界中九成九没有惊天机缘和深厚背景的修士的真实写照。
他们资质平平,依靠宗门发放的微薄资源,靠着日复一日的苦修,好不容易熬到了练气巅峰,却发现眼前横亘着一道名为“筑基”的天堑,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逾越。
筑基丹,成了他们唯一的希望,却又遥不可及。
这种绝望,罗宇在前几世中,也曾以旁观者的身份见证过无数次。
然而,筑基之难,对于如今的他而言,却又是另一番光景。
拥有八世轮回转修的记忆,罗宇对“练气”与“筑基”这两个境界的理解,早已超越了黄洪。
在他看来,练气期,顾名思义,其核心在于一个“练”字。
何为练?
便是将天地间的游离灵气,通过功法牵引,纳入体内,经过周天运转,炼化为自身法力。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量的积累。
修士的身体,在此阶段,依旧是凡胎肉体,不过是被灵气常年温养,比凡人强健。
丹田气海,就像一个凡土烧制的陶罐,不断地往里注水,水满了,便是练气巅峰。
这陶罐的材质,便是修士的“灵根资质”。
黄洪,以及绝大多数修士,都只是普通的陶罐。
而罗宇这一世的下品灵根,更是材质疏松、带有裂纹的劣质陶罐,不仅装水慢,还容易泄露。
而筑基期,其核心则在于一个“筑”字。
何为筑?乃是构筑道基!
当丹田气海内的法力积累到极致,便要以引动天地之桥,将自身法力与神魂意志相融合,对凡胎肉体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重塑与改造。
这个过程,就如同将那个装满了水的凡土陶罐,置于天地烘炉之中,以神魂为火,以法力为釉,进行一次彻底的煅烧。
一旦成功,凡土陶罐将蜕变为晶莹剔透、坚不可摧的瓷器。
从此,修士的身体不再是单纯的血肉之躯,而是蕴含道韵的灵体,寿元暴涨,能真正意义上撬动天地灵气为己用。
这,才是从“凡”到“仙”的第一步,是生命层次的跃迁。
所以,筑基之难,难在三个方面。
其一,法力积累不足。
其二,心境修为不够。
神魂之火不够旺盛,或是心有旁骛,杂念丛生。
其三,缺乏关键的助力,也就是筑基丹。
它能帮助修士在煅烧过程中,弥合资质缺陷,稳固神魂之火,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
黄洪正是被困在了第一步。
但对罗宇来说,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他这一世的灵根资质虽差,装水慢,但他修炼的《轮回功》却霸道无比。
至于心境,历经八世风雨,见惯了生死别离、沧海桑田,他的心境早已被打磨得如万古磐石,坚不可摧。
唯一欠缺的,便是法力的积累,以及筑基丹的辅助。
思绪及此,罗宇的脚步停下,他已经回到了自己居住的“听风苑”。
推开院门,一股清新的草木气息扑面而来。
他走进静室,盘膝坐下,将那枚刻着“蔡”字的墨绿色玉符置于掌心。
黄洪的善意,他记在心里。
当务之急,是尽快将修为推升至练气八层巅峰,然后一鼓作气,突破到练气九层。
至于筑基丹,他并不像黄洪那般悲观。
宗门渠道难求,不代表外界没有。
凭借他前世的记忆,他知道好几个地方,都有可能寻到炼制此丹的主药。
只不过,几百年过去了,沧海变化,能不能寻到不好说。
他也有过一些布局,不过他现在实力还不够。
他将玉符收起,双目微闭,打坐吐纳,这是每日必不可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