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来财(2 / 2)
这也是诸多齐人,乃至穿越者高殷都不怎么把陈国放在眼里的原因,要不是周国在一旁掣肘,很轻松就能将陈国消灭。
由于洛阳久经丧乱,同时为了将魏廷置于自己的监视下,高欢产生了迁都的想法,而为了维持帝国运转的需要,就不得不对河北的经济区进行恢复与开发,以便更加快捷的获取赋税,减少运输的成本,继而更好的进行统一战争。
在这个过程里,作为主政人的高氏便控制了经济的命脉,得到了更多的经济收益,从而奠定了自己作为发薪员的优势地位——因此高欢才必须把一部分河北士族踢出去,在这方面,他们是高欢隐形的竞争者。
所以在经济上,高家对整个河北和关东的控制力很强大,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经济区地位逐渐提高,因此魏收在《魏书》中,对东魏禅让帝位给齐国的评价是,“东帝得全魏之墟,于天官为正”。
从北魏建国那会儿开始,开国皇帝拓跋珪就有迁都邺城的意图,之后明元帝时期的王亮,直至孝文帝时期的高闾、崔光,都劝谏过迁都邺城,可以说这个议题从北魏建国开始就陆续有人提议,也算是北魏的百年夙愿,一直到它灭亡后才由大魏忠臣贺六浑来完成,属实是黑色幽默了。
所以,若说高家的齐帝们在精神上是佛教的圣王,那么在现实的经济上,齐帝们则是真正的神明,这几项经济政策一经发布,便被诸多官吏贯彻下来,毕竟纵容臣下贪污那么多年,这一点能动性还是很有保障的,不然对那些官员来说,事情做不好被撤了职,失去的经济损失只会更大。
而这几项经济政策,又分成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原本就乱作一团、没个法度的,所有人实行起来都非常折磨,比如对盐的运输贩卖,以及对酒肆的定义,都由着上官来随意制定标准,命令便也含糊其辞,使得下级、下级的下级只能跟着含糊,少做多看,以求随时可以甩锅。
这种类型的工作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才能让各方都看见自己的职能和义务所在,无法推诿和逃避,也能够证明自己的权责边界,由此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例如高殷对于盐政所设置的【仅在出盐之乡设置盐官】、还有【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并负责监督产量和加价榷卖】,就减少了许多官员们额外的工作,从冗杂繁琐的销售环节中解脱出来,不仅让他们清闲,还省了大笔不需要的财政支出,虽然会有小小的不满,但这份制度上的优化实在太显眼了,让这些被罢免的官员无法正面辩驳,说什么“给我俸禄就是这个职位的最大意义”,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第二种则是釜底抽薪的类型,就像是早期高家为了获得支持,大肆加封的郡守、刺史,在统治地位稳固后又要撤裁大半,只留必要的职位,和上面那些失去职位的盐官类似,只是比他们还要命一些,像是高洋时期留下的淮南部分军官都要被重新考核,按成绩裁撤,很容易激起民变与不满。
因此高殷也只能先设置了一个八旗的前置军门,号曰“屯军”,让他们暂时按照战兵一半的标准完成垦田任务。虽然不能平息所有人的怨念,但好歹不用上战场就得到俸禄,并得到至尊的承诺,将来进入天策八旗或者在淮南设置同样的军府时,会优先提拔他们这些官将,也能稍稍抚慰这些人的心情,让他们对追随乾明的未来充满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