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 > 第174章 全力整顿,战争尾声

第174章 全力整顿,战争尾声(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一场寿宴就在一种皆大欢喜的氛围之中过去了,这是朱棣这十几年来过的最开心的一次寿宴。

没有亏空,没有哭穷,也没有官员上表说他浪费人力,下西洋的巨大收获,堵住了众多言官的口,让朱棣难得一阵清净。

借此机会,朱棣做了两件事,一者颁布诏令纂修天下郡县志,由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庶子杨荣、检察院首席金幼孜等人总裁此事,并遣官前往各地广泛悼念史料及旧志书。

二者,规定僧、道人数在府一级为四十人,州一级为三十人,县一级为二十人,出家五年后,到僧录道录司考试合格者颁牒,否则罢遣为民。

这两件事,都是朱棣对当前大明态势做出的政策调整,第一件看似是编撰县志,实际上是让夏原吉、杨荣、金幼孜等人私下巡视各地。

因为他自从纪纲开始,就一直在整顿官场革新吏治,直接将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量贪官污吏革除。

可经过了两年的整顿,范围却只限于沿海各地,整顿的范围只占大明朝的五分之一。

诚然,东南是大明的经济重地,整顿这些地方的官场,对于变法有莫大好处,可这并不代表别的地方就不需要反腐。

相反,恰恰是因为别的地方对经济的贡献不大,所以这种偏远地区的腐败,才让人感觉触目惊心。

所以朱棣这一次让编撰县志,就是为了让他的心腹,可以深入广大地方,进行吏治的探查。

这道旨意有一个好处,你如果是以反贪的名义下派官员,那各地的蛇虫鼠蚁闻之,就会纷纷躲避。

可若是以编撰县志的名义,那众人就有机会直接接触下方的真实情况,凡是遇到的阻碍,都可以编县志敷衍过去。

由此这一次前往地方的官吏,除了三个大佬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检察院的检察官,准备彻查各地的贪腐问题。

而官吏整治,只是解决官吏的问题,实际上在朱棣统治时期,还一个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国家运转,那就是僧道问题。

这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不过问题不在老朱,而在元朝,这是由于元朝的统治者崇尚佛学,极大提升了僧人的地位,导致元朝僧人极为泛滥。

在彼时,僧人不需要交税,也不受法律约束,大量百姓为了免罪,便会直接出家,免受统治阶级的压榨。

这使得元朝僧人一度泛滥,每年国家光是布施赏赐的钱财,就在千万之多,这也导致僧人越来越多,活不下去就会出家避祸。

比如朱元璋就为了生活,曾经当过和尚,要不是因为元末朝廷腐败,老朱还真不一定会造反。

而在这种僧道泛滥的局面下,自然影响到了国家经济,僧人贪赃枉法就不说了,大量的劳动力出家,也会使得粮食减产。

所以朱元璋刚一上台,就对僧道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宣布出家人必须经过考试才能发放度牒,不经过考试的僧道一律不被官方承认。

这种政策,一度遏制住了僧道泛滥的趋势,直到朱棣上台,崇信道教的他开始抑制僧侣,提高道家的待遇。

导致原本止住的出家潮,又有了复起的趋势,在永乐十五十六年尤其猖獗,有大量的出家并没有官方认证。

在加上此时国朝变法,需要大量人力,故而朱棣便想起了对僧道的限制,他索性规定好人数。

不仅要让僧道考试,还不准超限,严格对度牒的方法,改变大明朝崇尚道学的社会风气。

这两个旨意一下达,自然又在大明境内掀起了一波风雨,而就在这时,朝堂上却又再起风波。

先是一日朝会之上,有官员密报,言说太子朱高炽于监国期间擅自释放罪员,引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随后又有言官上表,弹劾镇海王朱高燨,在交趾一地倒行逆施,侵占百姓,惹得民间苦不堪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