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处事智慧,混乱的朝局(2 / 2)
别看大明才建立几十年,实际上大明朝皇族自从建国之后,就一直在作威作福。
关于皇族涉案的罪行,已经罄竹难书,不仅是百姓,就连官员士绅都深恶痛绝。
现在朱棣做出了表率,是不是代表他们上报的机会到了?反过来看,若是现在已知罪行而不报,那以后会不会被视为包庇罪犯?
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信号,如果把握住了机会,或许就能平步青云,若是错误理解了上头的意思,那以后也少不了报复。
由是,一众官员陷入了纠结之中,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但也有少数人蠢蠢欲动。
最终,又是江西那边给出了答案,铁头娃顾佐,在相继干翻了两个朝廷大员之后,又将手伸向了皇族。
十一月初,朝廷二王风波尚未平静,顾佐便上书,申饬宁王朱权在就藩南昌之后,与京中官员交往密切,且侵占百姓土地高达上万亩!
这个消息抵达京中之后,直接惊掉了文武百官的下巴,因为顾佐这一次是真的太过大胆了一些。
京中虽然有些官员在思考要不要检举皇族,但他们思考的对象,大多是德王、沈王这种,罪证也是一些不咸不淡的小罪状,意图以此先试探宫中的态度。
结果顾佐一上来就是王炸,首先宁王朱权是个什么角色?朱棣靖难起兵的重要帮手。
同时,也是大明朝现存的,朱棣最为忌惮的一个王爷,没有之一!
只因在朱棣起兵成功之前,宁王朱权就是手握重兵的王爷,十三岁被封宁王,此后就坐镇宣府,带甲八万,手握朵颜三卫,更是天下精锐。
若不是因为朱权没有朱棣决断的话,那这天下是谁当皇帝,还两说呢。
就是这样一个狠角色,即便已经被朱棣剥夺了兵权,那也不是一个小小布政使惹得起的。
所以顾佐敢上表动宁王,几乎不亚于刚出新手村就去打boss,一个不慎,就是尸骨无存。
其次,顾佐上报的罪状也十分可怕,光是侵吞百姓的田地,这还好说,最让人迷惑的反而是第一条。
什么叫与京官联系密切?宁王一个藩王,本该就在封地苟着,为什么要与京官联系?是在图谋造反?
再者,宁王与京官联系,那具体又是什么联系?都牵扯了那些人?
这种含糊不清的罪状往往最为可怕,因为一旦牵扯起来,那就又是一桩造反大案。
所以这个奏疏上报内阁之后,解缙等人就陷入了纠结之中,此时二王的审查还未出结果,如果又牵扯出宁王,那问题恐怕就大了。
须知,朝廷的承载力是有限度的,平时说起朝廷,都是一个整体。
但朝廷的实体,却是一个个文武官员组成,这些官员形成的体制,共称朝廷。
故而朝廷的单位是一个个朝廷官员,这些官员也是人,是人就有一个心理承受能力极限。
这几年,随着变法的发起,一桩桩大案的进行,朝廷官员的心态早就已经遭到数次袭击。
好不容易朱棣不再动朝廷官员,而是将目标转向外在,这个时候如果再查宁王案,会不会让这些官员恐惧?
更别说,此时正值一年税收之际,朝廷上下每一个官员都在忙碌之中,这个时候再施加压力,朝廷能不能扛得住?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解缙便做主将折子留中不发,同时带着原件来到了养心殿中亲自请示朱棣。
而朱棣给他的回复十分简略,就是一个字,查!折子批了红,其他的交给内阁决定。
这个查字自也让解缙十分头疼,是严查还是缓查,是全查还是部分查?
无奈之下,他只得将折子发往检察院,让检察院官员酌情处置,检察院此时已经四处出击,几乎已经没有多余人手,见解缙甩来一口大锅,无奈只得先行留中。
于是整个朝廷就像是进入了混乱之中,文武百官皆忙得脚不着地。
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朱高燨也带着妻儿,乘着船只,抵达了应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