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分工分层,朱棣的发现(1 /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
除开劳动价值理论、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等等抽象原理之外,这个原理几乎能概括大部分的社会变革。
而这个原理,也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那就是上层建筑会被经济基础束缚,很难想象出超越经济基础的社会构造。
比如此时的朱棣和朱高炽,就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境之中,一方面,来自琼州的新经济体制和组织架构不断冲击着他们的世界观;
另一方面,大明朝原身的经济基础,又总会限制他们的想象,使他们难以想象出以商业和政治联系为主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所以朱高燨现在提出可以让宗室前往黄金洲打拼这个意见时,他们的第一感受,是担忧对方在黄金洲崛起。
这就是典型的由自然经济决定的思维方式,即把土地当做唯一的生产资料,担忧对方占据更多生产资料之后,会引起反噬。
而朱高燨提出这个意见,实际上却是出于对整体发展效率的考虑,意图将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巨大的协作体。
毕竟,以自然经济催生的封建社会,统治能力是极为低下的,当国土抵达一个限度之后,再度增加国土,就会导致帝国崩溃。
比如蒙古帝国,又比如汉唐,巨大的疆域会增加统治成本,为了维持这种统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支撑。
而这与人类社会不断发生的兼并和马太效应相悖本身存在一定矛盾,所以封建社会越强大,就崩溃得越快。
诚然,现在大明朝的国土面积远远不到崩溃的程度,可如果接下来继续扩张,那大明早晚有一天会陷入死局之中。
就算不论海外的两个大洲,光是灭了蒙古帝国,接下来朝廷需要面对的,就是随之而来的巨大统治成本。
除非大明能在数十年之内进化成一个工业帝国,不然凭大明的生产力,压根无法实施有效统治。
这就决定了,他们要想继续扩张,必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加速大明朝的工业化进程,使将来获取的一切土地,都能转化成利益;
第二,改革体制,将君主集权改为分权治理,给予海外这些殖民地一定的自主权,将低效的军事统治,改成更高一层的经济统治。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则,以经济统治的方式对海外殖民,可以减少对当地百姓的剥削,减少封建官僚体制产生损耗。
二则,经济统治可以调动殖民地的积极性,从海外获取更多更廉价的原材料,加速大明工业化的进程。
这也是朱高燨经过思考之后,决定的下一步扩张之路,因为大明如果继续扩张下去,确实也能达到日不落帝国最辉煌时候的规模。
甚至于由大明创造的日不落帝国,会比英国创造帝国更为庞大,组织形势也更为先进。
可只要基本构造不改变,那这个日不落帝国就不可能会长久,最多百年,最少几十年,大明帝国也将和蒙元帝国一般,昙花一现,随后消失在历史长河。
因此,朱高燨在思考之后,决定在大明朝局动荡这个特殊时节,将这个观点带给朱棣。
不过,介于朱棣未必能接受,所以他也没指望自己一提出,朱棣就会点头同意,见二人低头不语,他便笑道:
“儿臣之言,终究只是一个建议,兹事体大,父皇自当慎之又慎,岂是一日可定也,若是儿臣话语间有何冒犯之处,还望父皇海涵!”
他这话,显然是在帮朱棣找补,也是在替方才自己过激的言语找了一些掩饰,他一说话,朱棣爷俩这才反应过来。
反应过来之后,朱高炽便摇头笑道:“四弟之言每每石破天惊,发人深省,为兄不及也。”
而朱棣却是盯着朱高燨看了好一会儿,这才皱眉道:“你虽言语激烈,却也可见因是考虑许久,不然不至于如此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