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 > 第218章 对倭战争,力排众议

第218章 对倭战争,力排众议(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伐倭之战,并不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对倭国发起战争,第一次实则是由元朝忽必烈发起。

其起因是元朝征伐四方,于13世纪中叶征服了高丽,随后便准备以高丽为媒介招谕倭国,要求“通好”。

但此事却没有得到彼时的镰仓幕府回复,于是在1274年,忽必烈令忻都、洪茶丘、刘复亨、金方庆所率的元丽联军四万人出征倭国,占领对马、壹岐二岛,登陆博多。

这一战,蒙元大军并没有讨到好处,刚一登陆,就遭到了倭国九州武士的顽强抵抗,最终损失了连带高丽军在内的万余兵马。

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在十五万左右,蒙元大军虽然强悍,可却遭到了一倍以上的倭国联军袭击。

虽说倭国成功击退了蒙元军队,可自身也损失惨重,被元军在佐原、筥崎、宇佐一带掳走数万老弱妇孺。

而这一战之后,两国并未进入和平状态,于次年,忽必烈就再度派遣派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携国书宣谕倭国。

结果一上岛之后,就遭到北条时宗的抓捕并且斩首,所有梢工、水手都被扣留,封锁了一切消息。

这直接导致了忽必烈发起第二次对日战争,并且出动东路、江南两路大军,混合高丽联军,总计十四万人以上。

而倭国方面,为了抵挡蒙元,在博多沿岸建造了一道绵延20多公里的高2米、底部宽3米防御工事,称为“石筑地”。

两方做好准备之后,元日便相继出兵,结果倭国军队一触及元朝大军就遭逢大败,一路节节败退。

结果还未攻入京都,蒙元东路大军就开始蔓延瘟疫,直到平户会师之后,这才继续勉励进军。

还未抵达,船队又遭逢台风,镰仓幕府派出的增援还未抵达,元朝大军已然不战自溃。

这两场战役给忽必烈打出了心理阴影,也给朱元璋打出了“前车之鉴”,使得朱元璋的对倭政策相对缓和。

而这两场战役却极大的增强了倭国幕府的信心,将台风称为神风,还让幕府至此逐渐嚣张了起来。

在大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曾经派遣过几次使者,都被日方杀害,而且还特地呈上言辞不逊的表文,让倭寇骚扰沿海,惹得老朱大怒几乎准备再伐倭国。

可由于蒙日战争的影响,朱元璋最终还是没有出兵,并且还将倭国列为十五个不征之国,禁止后世子孙征伐倭国。

不过对于朱元璋的禁令,朱棣已经不知破坏了多少,此时,他对这个倭国的忍耐,已经到了限度。

而之所以会如此,起因还是因为沿海的倭寇问题,本来倭寇对于大明朝就一直是边患,让人防不胜防。

此前,由于倭寇中有着大量海盗、张士诚旧部、沿海豪族参与其中,所以朱棣对于倭国的本土倭寇还在容忍限度之中。

但因为琼州的崛起,不经意改变了许多事情,就比如倭寇,随着郑和的船队打击,再加上朱高燨的四处围剿,使得倭寇中盘踞于南部海岛上的海盗销声匿迹。

此后,朱棣又整肃朝纲,对东南沿海官场进行了一场大洗牌,使得倭寇中豪族的成分大量减少。

简而言之,这两桩事情,使得倭寇之中含倭度急剧上升,除了少部分盘踞在北方的海盗之外,许多倭寇都是来自倭国本土。

这直接导致倭国这个幕后主使一跃来到朱棣的面前,成了导致倭寇之患的罪魁祸首。

自从两年前大明朝俘虏了倭寇首领征葛成二郎、五郎之后,朱棣就一直憋着一口气,再到后来倭寇攻陷松门卫,他已经开始恼怒。

即便足利义持,也即源义持派遣使者前来谢罪,也没让朱棣消气,反倒是在朱高燨的建议下开始准备伐倭。

此事积蓄了半年多的时间,最终在今年,也即永乐十七年的六月份,出现直接导火索。

前期是因为对马岛饥荒,倭寇入侵朝鲜,朝鲜世宗李裪上表告状,请求大明做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