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 第39章 第三十九章

第39章 第三十九章(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朱棣立刻收起笑意问:“何事”

锦衣卫迟疑片刻,神情怪异。

“陛下,我们刚收到北方眼线的消息……”

朱棣看他这副模样,意识到可能出了什么不好的事。但蒙古诸部已被驱逐,还能有什么变故

他满心疑惑,便下令:“直说即可,无需顾忌旁人。”

锦衣卫这才点头,开始讲述:

“陛下,探子回报,李先生初到大同时,处决了一位目中无人且扰乱军纪的书生,隨后大同文人便指责李先生残暴专横。”

北方的文人群起指责李先生,甚至有人提议撰写文书,请求陛下免除他的国师职位,並要求他对天下文人就某事致歉。短短数日,此风潮席捲整个北方。

锦衣卫將此事匯报完毕后,书房內陷入一片寂静。最先打破沉默的是张玉,他性子急躁,听罢锦衣卫的话,拍案而起,愤怒斥责那些无端誹谤李先生之人。他自跟隨朱棣起兵以来,便与李武多有往来,对其人品与能力极为钦佩。李武不仅武艺超群,更胸怀天下,一心为民。然而,近日却有北方文人恶意詆毁李武残暴不仁。

“李先生的確行事强硬。”这时,姚广孝开口说道,“但他所针对的只是敌人,那些欺压百姓的恶徒。”隨即补充道,“即便是佛祖也有降魔的一面,李先生之举实则出於对百姓的保护。”

听到这里,张玉虽稍有释然,但仍愤愤不平,追问李武对此事的態度。锦衣卫回答说李先生似乎並未採取行动。张玉与姚广孝闻言均感疑惑,不知为何李先生选择隱忍。张玉遂请缨前往北平处理此事,却被朱棣劝阻。

朱棣面露难色,转向锦衣卫吩咐道:“把事情经过详细说来。”

锦衣卫领命后立即讲述起来。很快,眾人得知书生在大同的行为后,皆怒不可遏。

朱棣同样震怒:“一个书生竟如此狂妄!父皇对他们確实仁慈了。”

姚广孝进言:“陛下,此事不可轻纵。”

张玉请求道:“陛下,让我前去解决此事。”

然而冷静下来的朱棣却否决了:“不必劳烦你。李先生一句话就能解决,但他並未行动,连我儿朱高炽也没出手,说明李先生无意对付这些文人。”

张玉疑惑:“为何李先生不除掉这些人难道还惧怕他们”

朱棣分析道:“李先生並非惧怕,而是顾忌他们背后的文官势力。”

此言一出,眾人陷入沉思。

朱棣继续说道:“他们找茬绝非仅因李先生惩治书生,而是不满李先生朝堂言论,担忧他威胁到自身利益。”

眾人听后心情更加沉重。

张玉愤慨:“难怪李先生按兵不动!但陛下,我们难道坐视不管”

朱棣坚定摇头:“当然不行。李先生是靖难功臣、国师,但此事棘手,毕竟父皇时期定下的规矩不易更改。”

朱元璋虽鄙视文人,认为他们唯利是图,却不轻视教育,尤其开国初年为平衡权势,不得不倚重文官。

由此造成明朝文人地位极高,从书生的囂张態度可见一斑。

朱棣欲惩治侮辱李武者轻而易举。

若要如此行事,便需违背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部分条款。

这极易授人把柄,刚登基便擅自更改先祖定下的规矩,会被视为不孝之举。

更让朱棣苦恼的是,一旦他亲自出手,绝非仅针对一人。

必须连带惩处一片人!

朱棣本不在意多杀几人,但这些人表面上並无重大过错。

若贸然杀害,后果將极为恶劣,还可能使其他地方的文人陷入恐慌,进而影响好不容易安定的局面。

此时,姚广孝显然察觉到了朱棣的顾虑,开口问道:

“此事確实棘手,不知陛下心中有何考量”

朱棣沉默。

若以个人立场,他自会为李武出头,斩杀羞辱恩公之人。

然而身为皇帝,需顾及诸多。

举个简单例子,朱元璋在世时无数,却令大明兴盛;而另一些大肆屠戮,却导致王朝覆灭。

……

可见,是一门艺术。

身为皇帝,在决定大规模杀戮前,必须审慎权衡利弊。

不只是上述原因,还有诸多复杂问题亟待深思熟虑。

例如,若诛杀文人,北方文臣势力必將削弱,武官则可能趁势崛起。

若武官滥用权力,引发的隱患或许比文人更甚……

“此事难以兼顾啊!”朱棣不禁嘆息一声。朱棣说完后,书房再次陷入寂静。

正如他所言,无论採取何种手段,此事都难以两全其美。

杀掉那些文人虽易,但其后果必须提前设法补救……

“此事棘手。”姚广孝也嘆息道。

朱棣尚且犹豫不决,他又能如何

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周全之策。

“大师、陛下,难道我们就真的坐视不理,任由那些文人侮辱李先生吗”张玉焦急地问。

姚广孝摇头嘆道:“正是因为无计可施,才这般为难。”

朱棣阴沉著脸命令道:“如今我们在南京,很多事情难以插手。暂且搁置,待迁都北京后再作打算。李先生如此睿智,怎会无计可施或许他只是在等待时机。”他们心中虽有隱忧,但此刻別无选择,只能寄希望於李武。

朱棣走到门口,眺望北京方向,眉宇间透著几分怒意。

想起之前李武在朝堂上处置方孝孺时的话语,果然深谋远虑。那些文人竟如此迫不及待地生事!朱棣眼中闪过一抹寒光,暗想这些人若真妨碍到李武,即便承受巨大压力,他也绝不会手软。

朱棣恢復平静的表情,对姚广孝说道:“加快手中的事务,五里之內,必须完成迁都。”

……

与此同时,在北京城中,李武正翻阅一本古籍。明朝娱乐方式有限,读书、出游或与友人畅谈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不过李武对此並不感兴趣。身为大明国师,怎能在风月之地拋头露面更別说结交挚友——他的身份註定孤独。

“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说得真是一点没错。”李武自嘲地笑了笑,“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虽豪放,却也流露出孤寂之意。”

正当李武无所事事之际,门外突然响起急促的脚步声。隨后听到有人喊道:“李先生,是我!”正是朱高炽的声音。

“进来吧。”李武回应。

“多谢先生!”朱高炽推门而入,李武递上一杯酒,请他坐下后问道:“那些文人又搞出什么新样了吗”朱高炽长嘆一声,隨后愤然点头。

“这些人愈发不知分寸了!近两日我特意派人留意大同附近的情形,因李先生始终未有所行动,那些人竟真的以为先生惧了他们,如今越发囂张,行事愈发放肆!”

“起初不过如此,可如今,竟连绝食这种手段都使了出来,更甚者,许多人將李先生视作奸佞之徒,甚至有人撰写了討伐檄文,公开指责先生!”

“如今不只是文人,不少百姓也被,对先生颇有怨言。”

对於这样的局面,李武毫不意外。

百姓自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然而,舆论需引导方可发挥效用。

大多数时候,普通民眾不过是受人蒙蔽。

只要掌控舆论风向,

便能让他们知晓你想传达的信息,

进而间接操控民眾,將他们当作工具使用。

这並非新奇之事。

自古皆然。

最典型的例子有两人。

一是商紂王,二是秦始皇……

秦始皇並无过誉之处。

后世文人对他已是贬低至极。

许多人真以为始皇是个喜怒无常的暴君。

可事实果真如此

细细思量便会发现其中矛盾。

歷史上,开国之君大多会屠戮功臣。

例如汉朝,韩信的下场眾人皆知。

而秦始皇被斥为暴君,却从未诛杀功臣。

再论另一点。

后世多指责秦朝二世而亡归咎於秦始皇。

实则不然。

秦朝律法严苛確为事实。

但这不仅针对百姓。

官员同样受到约束!

秦朝作为封建社会中法制最完备的国家,

且是一个稳定的大一统王朝。

与战国时期相比,毫无战乱!

百姓只要循规蹈矩,便不必担心性命不保。

因此,对百姓而言,秦朝虽艰难,却已是极大改善。

何谈因律法而亡

不过是后世文人的恶意抹黑罢了。

至於紂王,境遇更为悽惨。

比秦始皇被污衊得更加彻底。

他被描述得如何暴虐。

实际上。

紂王可算是一位明君。

他在位时,无过多。

甚至尝试改革奴隶制度。

欲解放奴隶。

此举无疑触动了当时奴隶主的利益。

於是以周武王为首的势力反叛。

紂王改革奴隶制的理念过於超前。

失败不可避免,后世文人將其污衊为暴君,令人难以释怀。

“李先生,不能再袖手旁观,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朱高炽急切说道。

李武回过神来,眼中闪过寒光,冷笑一声:“他们想故伎重演,诬陷於我,再天下人攻訐。时机已到,该有所行动了。公子暂勿顾及其他,速派人在大同擒拿为首的几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