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 >皇明 > 第302章 困兽犹斗,十日破城

第302章 困兽犹斗,十日破城(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302章 困兽犹斗,十日破城

昨天一日一夜的大战,惨烈无比。

残阳斜照在沈阳城外的旷野上,映得尸骸遍地的战场泛着令人心悸的暗红色,折断的兵刃、炸碎的甲胄与倒伏的战马随处可见。

就连呼啸的风都裹挟着化不开的血腥气,闻之令人作呕。

明军的损失,早已触目惊心。

粗略清点下来,阵亡与重伤的兵卒已近万数。

这几乎是沈阳城小半数的守军。

城头上的血迹还未干涸,那些昨日还在呐喊冲锋的身影,此刻许多已化作了统计册上冰冷的数字。

沈阳总兵贺世贤身中数箭,肩胛处的深可见骨,身上伤口十数处,军医们围着他忙碌了整夜,至今仍昏迷不醒,能否熬过这一劫尚未可知。

援辽副总兵戚金的境况稍好,却也左臂中箭、右腿被马刀划开长约尺余的伤口,骨头虽未断裂,却也伤了筋络,军医断言,没有三五个月的调养,绝难再上战场。

最令人扼腕的是沈阳副总兵尤世功。

这位悍勇的将领为撕开建奴防线,率五百精锐如一把尖刀直插敌营,硬生生斩落了建奴的帅旗,为明军争取了逆转战局的关键时机。

可惜其为斩旗杀帅,已经战死了。

还有参将周敦吉,他在掩护主力撤退时被建奴骑兵围困,力战至最后一刻,最终与二十余名亲兵一同殉难。

经此一役,沈阳明军的核心将领折损近半,骨干力量几乎被打残,说是“伤筋动骨”,已是最克制的说法。

守城方尚且如此,攻城的建奴自然更是损失惨重。

虽无确切的清点数字,但熊廷弼凭栏远眺时,分明望见建奴营寨外焚烧尸体的火堆连绵不绝,黑烟滚滚直上云霄,那规模远超明军数倍。

按他连日来的观察与斥候回报推算,建奴此番折损怕是已过两万。

这其中,虽多是被强征的汉军旗、蒙古辅兵与包衣奴才,甚至包括那些被驱赶着填壕沟的无辜百姓。

当然,真正让建奴心疼的,是八旗精锐的伤亡。

白甲兵、红甲兵的尸体在战场上随处可见,粗略估算下来,其核心战力的损失已绝对超过一万。

要知道,建奴八旗的总兵力不过六万余,且与明军能从各地源源不断补充兵源不同,他们的丁壮本就稀缺,每一个八旗兵都是从小披甲训练的精锐,几乎是“死一个便少一个”。

如今一战折损近六分之一的精锐,对建奴而言,已是伤及根本的重创。

那些往日里在辽东大地上驰骋的八旗铁骑,经此一役,怕是短时间内再也难有之前的嚣张气焰了。

不过。

现阶段,熊廷弼丝毫不敢松懈。

因为建奴并没有放弃攻沈阳城。

这一日来,他经常立于城楼最高处,用手中的千里镜死死锁定着城外的建奴营寨。

连绵的帐篷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两翼延展,新的旗帜不断从地平线后升起。

那是建奴的援军正在源源不断地汇聚,昨日的惨重损失不仅没能让他们退缩,反而激起了更疯狂的战意。

“看来,硬仗还在后头。”

熊廷弼放下千里镜。

他太清楚建奴的性子了,这些人如同饿狼,越是受创便越是凶狠,绝不会甘心在沈阳城下折戟。

此刻的增兵,分明是在酝酿一场更大规模的强攻,城头上尚未干涸的血迹,不过是下一轮厮杀的序幕。

“传我将令!”

熊廷弼转身对着身后的旗牌官沉声道:“即刻起,全城戒严!所有守城器具清点入库,损坏的擂木、滚石连夜赶制,尤其是弗朗机炮的弹药,必须补足三日之需!”

他顿了顿,目光扫向东北角那处仍在冒烟的缺口。

那里的城砖崩裂如碎牙,露出的夯土被炮火熏得焦黑,像一道狰狞的伤疤。

“最要紧的,是把东北角的口子堵上!调五百民夫,再派一个营的士兵护卫,用糯米石灰浆混合砖石,务必在今夜之前筑起丈余高的临时壁垒!”

那缺口是昨日炮战的遗留,也是整座城防最脆弱的命门。

熊廷弼太清楚黄台吉的手段,对方必然会盯着这里死攻,若不及时修补,怕是会成为压垮沈阳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城防,战场的善后同样迫在眉睫。

毕竟现在是夏天,天气炎热,如果城外的尸体不做处理的话,很容易会产生疫病。

如果沈阳城闹出瘟疫来了,这要想守住沈阳城,难度几何倍提升。

这是熊廷弼绝对不想看到的事情。

是故。

当日深夜,沈阳城的吊桥就被缓缓放下,数百名民夫推着板车、扛着铁锹,在士兵的护卫下小心翼翼地走向城外的尸山血海。

他们的任务繁重而残酷:回收散落的箭矢、断裂的兵刃与尚可修补的甲胄。

这些都是守城的命脉,一支完好的箭簇、一面勉强能用的盾牌,都可能在下次攻城时救下一条性命。

收尸的规矩早已定下:

百户以上的军官尸体优先抬回城内,由军法官验明身份、记录战功,待战事稍缓便会送入忠烈祠供奉。

普通士兵的尸体则由同袍辨认,登记在册后列入抚恤名单,或由家人领回安葬,或集体入殓于城外的义冢。

每具尸体旁都插着小木牌,上面写着姓名与所属营队,风吹过木牌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亡魂的低语。

至于城下的建奴尸体,便没了这般“体面”。

民夫们用铁钩将其拖拽至指定区域,扒下甲胄、解下兵刃后,便一层层堆迭起来,形成数座黑黢黢的尸山。

待堆积到一定规模,便泼上火油点燃,熊熊烈火连日不熄,浓烟裹挟着焦臭直冲云霄,在沈阳城外筑起一道令人作呕的“防火墙”。

这既是为了防止瘟疫,也是对建奴最直接的威慑。

当然,民夫这些善后的工作,其实也不简单。

对面的建奴同样在收拢尸体,时常有骑兵突然从烟尘中冲出,弓矢如蝗般射向民夫队伍。

城上的明军虽会立刻用弓箭与火炮掩护,但伤亡仍在所难免。

经常有民夫在善后时,被建奴流矢射中。

即便如此,报名参与收尸的民夫依旧络绎不绝。

只因熊廷弼下了死令:每收一具明军尸体,赏银二两;收十具建奴尸体,额外赏米一石。回收甲胄箭矢,亦是有相当程度的封赏。

这赏格在饥寒交迫的年月里,足以让最胆小的人鼓起勇气。

二两银子,够一家老小嚼用数月;一石米,能撑过最艰难的寒冬。

于是,总能看到民夫们猫着腰在尸堆中穿梭,有人背着箭伤仍在拖拽甲胄,有人冒着炮火将同伴的尸体抬上板车,眼里闪烁着恐惧,却又透着一股“搏命换活”的执拗。

有时候人为了钱,连死都不怕的。

而城内,熊廷弼正用另一种方式稳固军心。

他命人从粮仓中拨出烈酒与肉脯,分发给各营将士,哪怕是最普通的小兵,也能分到半坛酒、两块肉。

同时,军法官带着账册走遍各营,对照战功簿核定赏钱。

斩一级辅兵者赏银二十两,斩一级旗丁者赏银五十两,夺一旗者赏银一百两,重伤者另有抚恤,阵亡者家属可得三年俸禄。

当沉甸甸的银子与酒肉送到士兵手中时,连日的疲惫与伤痛仿佛都消散了大半。

这些带伤的兵卒脸上皆露出笑颜:“老子这条命没白拼!”

更多的人则举起酒坛一饮而尽,酒液顺着嘴角流淌,眼里却重新燃起了斗志。

熊廷弼站在城楼之上,听着城内渐渐响起的笑骂声与饮酒声,紧绷的嘴角终于有了一丝松动。

这些酒肉与银子,不仅仅是犒赏,更是给士兵们的“定心丸”。

让他们明白,朝廷记着他们的功劳,拼死守城,值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