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 >皇明 > 第324章 驱虎吞狼,衍圣公府

第324章 驱虎吞狼,衍圣公府(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324章 驱虎吞狼,衍圣公府

徐鸿儒近来望着李鸿基的背影,心里总像压着块沉甸甸的石头。

这黄虎哪里是什么草莽匹夫,分明是个收拢人心的好手,手段之高,连他这个经营闻香教二十余年的教主、自封的“中兴福烈帝”都望尘莫及。

想当初闻香教举旗时,那场面何等狂热。

兖州府周边的百姓,拖家带口地赶来投奔,怀里揣着仅有的干粮,车上载着老人孩子,甚至有人牵着耕牛、推着独轮车,一路喊着“随教主上西天”的口号,眼里闪烁着对“极乐世界”的憧憬。

那时徐鸿儒站在高台上,看着黑压压的人潮向自己跪拜,只觉得天下唾手可得。

可如今呢

这些奔着他来的百姓,竟有大半悄无声息地聚到了李鸿基麾下。

他暗中派人打探,才知那黄虎从不空谈“西天”,只实实在在地分粮。

抢来的米粮,他自己留得最少,大头全部分给弟兄。

新入伙的流民,哪怕是妇孺,也能领到一碗热粥。

甚至有传言,说他定下规矩,谁要是敢欺辱百姓,立刻打断腿。

这般手段,比他那些“来世福报”的教义,不知实在多少。

也正是在李鸿基的推波助澜之下。

义军规模越来越大。

当然,这都只是表象而已。

眼下的义军,看似真的成了气候:

部众号称十多万,郓城、邹县、滕县接连拿下,运河上的僧船被劫了个干净,连孔圣人的老家曲阜都被搅得鸡犬不宁。

街头巷尾满是系着红巾的教众,吆喝声、马蹄声日夜不断,仿佛整个山东都要改姓徐了。

但这热闹,在李鸿基眼里,不过是回光返照。

他站在郓城城头,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场民变,早就摸到了天板,再难往前一步了。

为什么

因为官军的影子,已经出现在兖州方向的地平线上。

李鸿基在心里算过一笔账:

闻香教闹了半个多月,满打满算才啃下几座县城,所谓的“十多万部众”,扒开来看全是水分。

老的老,小的小,女人占了近半数,真正能拿起刀枪上阵的壮丁,撑死了不过三万。

这三万里面,还有一半是刚放下锄头的流民,连刀都握不稳。

乱世起事,最要紧的是什么

是借着官府反应不及的空当,像滚雪球一样裹挟人口。

半个多月,正是官军调兵遣将的“黄金真空期”。

换成有章法的队伍,此刻早已席卷数府,拉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队伍,把整个山东搅成一锅粥,让朝廷首尾难顾。

可闻香教呢

徐鸿儒整天穿着那身滑稽的龙袍琢磨“登基仪式”,手下的头目忙着分抢财货女人,连最基本的扩军路线都没规划过。

错过了这个窗口期,等袁可立的京营主力一到,凭着那些甲胄齐整、配有火炮的官军,收拾这群乌合之众,跟碾死蚂蚁没什么两样。

徐鸿儒还在做他的“中兴”大梦,可他清楚,这支看似庞大的义军,早已是风中残烛。

死路一条。

他想着城下那些还在为分到半袋米而欢呼的教众,忽然觉得有些可笑。

他们以为自己在跟着“真命天子”打天下,却不知很快就要沦为官军的刀下鬼了。

不过,闻香教没有见图,他李鸿基心中倒也不慌。

他早留了后路。

从一开始,他就不是什么真心反贼。

前些日子,他借着清理乱兵的由头,已悄悄与兖州城里的锦衣卫接上了头。

他终于是将悬着的心放下去了。

他是有组织的人,他是内应,而不是逆贼。

只是

今日收到的密报,却让他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捏着那张卷成细条的密信,反复看了几遍,确认自己没看错。

上头的命令并非让他立刻动手铲除徐鸿儒,反倒是要他想办法劝徐鸿儒去攻打曲阜,尤其要“借乱军之手,荡平衍圣公府”。

“这是什么意思”

李鸿基低声自语,眼中满是不解。

“锦衣卫向来行事果决,怎么偏偏在这时候绕起了圈子不先除贼首,反倒要去动孔圣人的老家”

曲阜啊,那可是孔孟之乡的根脉所在。

衍圣公府世代承袭,在山东乃至全国的士绅百姓心中,分量重如泰山。

便是这乱世之中,闻香教的乱兵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他也特意叮嘱手下避开曲阜一带。

不是怕了衍圣公府那点护卫,而是知道这地方动不得,一动,便会激起全天下读书人的怒火,连官军平叛都得背上“亵渎圣贤”的骂名。

他就是知晓此地的关键,才故意保存的。

怎么上头竟要他亲手把这火点燃

“灭衍圣公府”

李鸿基在思索这背后的原因。

“衍圣公在山东的影响力,便是巡抚都要让三分。真把这里端了,怕是整个山东的民心都会反过来咬朝廷一口,这合适吗”

他想不通其中的关节,只觉得这道命令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可转念一想,他又不敢违抗。

他是锦衣卫的人,最清楚这机构的手段。

若是抗命,兖州城里的人随时能翻脸不认账,到时候他这个“潜伏的眼线”便会瞬间变成“铁证如山的逆贼头目”。

凌迟处死的滋味,他想都不敢想。

李鸿基深吸一口气,眼神渐渐变得坚定。

管他背后有什么算计,上峰的命令,他照做便是。

反正横竖都是借刀杀人,只不过这一次,刀要砍向更敏感的地方罢了。

他此行,不过是要封个官,当老爷。

这就够了。

他抬眼望向窗外,夜色正浓。

如今袁可立的主力还屯在兖州城,没真正压过来,徐鸿儒那群人还在为“十万大军”沾沾自喜。

他还有时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