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 >皇明 > 第343章 恩威并施,浴血重生

第343章 恩威并施,浴血重生(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刘渠心中一疑,伸手将这些奏疏副本拿在手上,缓缓翻开。

起初,他的脸上还带着些许疑惑,但随着不断翻阅,他的脸色却是骤然剧变,从最初的平静,到惊讶,再到后来的苍白,双手也开始微微颤抖起来。

只见这些奏疏,无一例外,都是朝中大臣弹劾他的内容,而且每一条弹劾都十分具体,细节详实得让人心惊。

“蓟镇总兵刘渠虚报斩首数目,冒领军功……”

“为补足夜不收缺马,蓟镇总兵刘渠强行征用商队骡马三十匹,导致商队货物滞留,损失惨重……”

“总兵标营实际兵卒数目与名册不符,虚报兵卒名额超过三千,多年来冒领军饷……”

“……”

一条又一条的罪状,如同重锤一般,狠狠砸在刘渠的心上。

他越看越是心惊,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冷汗,顺着脸颊滑落。

咕噜~

刘渠艰难地咽了一口唾沫,右手下意识地摸向了腰间的刀柄,手指紧紧攥住了刀柄。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挣扎和狠厉,似乎在做着某种艰难的抉择。

但是,当他抬眼看到坐在那里一脸淡定、仿佛一切尽在掌握的杨涟,又瞥见旁边膀大腰圆、眼神锐利如鹰的李鸿基时,心中的那丝冲动瞬间便被压了下去。

他清楚,此刻若是冲动行事,只会死得更惨。

杀了一个钦差又如何

他抵挡得住陛下的追责

到时候,可真是要被诛九族了。

最终,刘渠缓缓松开了紧握刀柄的手,将其移开,脸上露出一抹苦涩而绝望的神情,声音沙哑地说道:

“钦差既然已经知晓我犯的这些事情,也不必再多言,直接将我抓拿便是了。这些罪过,桩桩件件,都够我刘某人人头落地的了。”

说完,他便闭上了眼睛,一副引颈就戮的模样。

驿站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空气中仿佛都带着一丝压抑。

李鸿基站在一旁,手也悄悄按在了腰间的佩刀上,警惕地盯着刘渠,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

杨涟看着刘渠引颈就戮的模样,忽然轻笑一声,那笑声不高,却如一阵清风,吹散了驿站内凝重的气氛:

“我若是要抓拿总镇,恐怕你在踏入这驿站大门时,就已经被拿下了。”

刘渠猛地睁开眼睛,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悬在嗓子眼的心落下了大半,可他心中的疑惑却更甚,他迟疑着问道:“钦差的意思是……”

“陛下此番命我巡视九边,并非只为追责问罪。”

杨涟身体微微前倾,语气郑重了几分。

“朝廷也给了犯错之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只要你能坦诚承认错误,尽力弥补过失,往后戴罪立功,过往的罪责,便可既往不咎。”

这话如同一道惊雷,在刘渠耳边炸响。

他怔怔地看着杨涟,对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不似有半分戏耍之意。

也就是说

他刘渠还有活路

此刻。

这位蓟州总兵也顾不得甲胄在身不便,“咚”的一声单膝跪地。

“若能有赎罪之机,属下愿听钦差差遣,万死不辞!”

杨涟看着他伏跪的背影,缓缓点了点头。

这两日,锦衣卫与蓟州城中下层兵卒闲聊时,便已摸清了刘渠的底细。

士兵们说起这位两年前上任的总兵,虽有抱怨他治军严苛,却也承认他从未克扣过军饷,甚至在粮饷断绝时,还变卖过自己的家产贴补营中。

那些虚报名额、强征战马、冒领军功的背后,藏着的是标营士卒无粮可食的窘迫。

杨涟在锦衣卫呈上来的密报里看到过,去年冬天蓟镇粮饷迟发三月,标营士兵连掺着草糠的窝头都吃不饱,是刘渠带着人强征了商队的骡马,才换来了一批救命的粮草。

只要不是中饱私囊、喝兵血的蛀虫,在杨涟看来,便还有挽救的余地。

更何况,刘渠是从甘肃卫调来的外来户,在蓟镇根基不深,与那些盘根错节的本地将领不同,正好可以为己所用。

方才刘渠摸向刀柄的瞬间,杨涟确实捏了把汗,好在此人到底没有动手,说明此人虽有杀意,却无反骨。

那点冲动,不过是困兽犹斗的本能罢了。

“起来吧。”

杨涟抬手示意。

“你既愿戴罪立功,那便先从清查标营员额做起。三日内,我要看到真实的兵籍名册,以及所有虚报军饷的去向。”

刘渠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属下遵命!”

现如今,唯有坦白从宽,再戴罪立功,方才能保住性命,甚至保住自己的官职了。

“属下这便去。”

站在一旁的李鸿基看着这一幕,悄悄松开了按在刀柄上的手。

他这才明白,杨涟早已布好了局。

用雷霆手段震慑,再给一条生路,既敲打了刘渠,又将其收为己用,这般手腕,确实令人佩服。

然而,看着刘渠领命而去的背影,杨涟脸上却没有多少喜色。

他端起桌上早已凉透的茶盏,指尖触及杯壁的冰凉,一如他此刻的心境。

收服刘渠,不过是迈出了微不足道的一步。

对付这样一个根基未稳的外来户,尚且能用雷霆手段震慑,再以生路诱之,边打边拉,软硬兼施。

可那些盘踞蓟镇多年、盘根错节的军门势力,却绝非如此简单就能撼动。

他们世代在此经营,亲信遍布军中,连地方官府都要让其三分,早已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利益网。

要动他们,无异于捅马蜂窝,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这两日在蓟州城的走访,已经是让杨涟看清了不少东西。

数十年前的蓟镇,在戚继光的治理下,军容严整,兵强马壮,蒙古铁骑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一步。

可如今,戚继光离开蓟镇已经太久了。

那些曾经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严苛军法,早已被层层盘剥的陋习所取代。

那些精悍勇猛的兵卒,也在年复一年的粮饷拖欠中,消磨了锐气。

杨涟在城门口遇到过一个老兵,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说起当年跟着戚将军练兵的日子,眼中虽有光彩,更多的却是无奈的叹息。

“钦差大人,您是不知道啊,”

老兵浑浊的眼睛里噙着泪。

“这几年,粮饷是越发难领了。家里的娃都快饿死了,不逃,难道等着饿死吗”

在近几年。

逃兵现象在蓟镇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军册上密密麻麻的名字,真正在岗的却不足七成。

有的营寨,名义上有千人,实则只有几百老弱病残充数。

而那些没逃的,也大多心思不正。

要么是拖家带口,实在逃无可逃,只能在军营里混日子。

要么便是勾结上官,虚报军额,将空额的军饷中饱私囊。

更有甚者,借着守边的名义,与关外的蒙古部落、甚至建奴私下往来,走私盐铁、粮食,赚得盆满钵满。

这些人,早已将蓟镇当成了自家的摇钱树,哪里还有半分守土卫疆的心思

杨涟心中沉重:

要清理这些积弊,绝非易事。

而且,对付这些根深蒂固的军门势力,不能用对付刘渠的办法,必须另寻出路。

或许,可以从那些还念着戚继光旧恩的南兵后裔入手。

或许,可以借着清查军饷的由头,一点点撕开他们的伪装。

不过

无论如何,此番清查,都是要见血的。

但也只有见血,方才能够让蓟州,浴血重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