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贝勒之死,老奴末路(1 / 2)
第376章 贝勒之死,老奴末路
红河谷以北的草原官道上,科尔沁部的骑兵如黑色洪流般疾驰。
刘兴祚勒住马缰,驱马来到莽古斯身侧,他身上的袍早已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脸上带着几分掩饰不住的焦急:
“莽古斯台吉,恐怕咱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一些才好!红河谷的战局瞬息万变,若是晚了,怕是要错过战机!”
莽古斯侧过头,他头戴皮笠盔,盔檐下的目光透着草原首领特有的沉稳,话语中却带着几分无奈:
“天使,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
他抬手示意刘兴祚看向身后的骑兵。
不少战马的呼吸已变得急促,鼻孔里喷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马蹄也有些虚浮。
“再往前赶,战马怕是要累死在半路上。咱们离红河谷只剩十里,此刻放慢速度,是为了让战马恢复体力,等真到了战场,才能有足够的力气厮杀。”
刘兴祚顺着莽古斯的目光望去,心中暗自叹了口气。
他知道莽古斯说得在理。
科尔沁部的骑兵虽精锐,却已连续奔袭多时,且莽古斯爱惜马力。
战马是非常精贵的,若是过度使用,战马很容易死亡。
似不惜代价远程奔袭的那种,损耗的战马,将是个巨大的数目。
莽古斯助明,本就是捞好处,不会让自己损伤太多。
更何况,之前若不是他斩杀奥巴,断了亲建奴派的后路,莽古斯等人未必会如此干脆地出兵,此刻他也不好过多逼迫。
“台吉考虑周全,是我心急了。”
刘兴祚压下心中的焦躁,放缓语气。
“只是熊经略在红河谷坚守多时,不知此刻情况如何,我实在放心不下。”
就在两人说话间,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一名科尔沁斥候策马奔来,他的皮袍上沾满了雪,翻身下马后单膝跪地,对着莽古斯高声禀报:
“启禀台吉!前方探得消息,建奴大汗努尔哈赤已率领主力,朝着铁岭方向撤退了!”
“撤退了”
莽古斯猛地睁大眼睛,脸上满是诧异。
他本以为会在红河谷外与建奴大军展开一场恶战,却没料到努尔哈赤竟会不战而退。
刘兴祚的心却猛地一沉,随即又提起一口气,他俯身向前,对着斥候问到:
“你可知红河谷内的情况如何熊经略的营寨还在吗明军是否已经抵达”
斥候连忙回道:“回天使,谷中山顶的营寨尚在,辽东经略的‘熊’字旗依旧在寨墙上!
而且,我们还看到,一支明军骑兵已从红河谷出发,朝着努尔哈赤撤退的方向追击而去,看规模,约莫有数千人!”
“好好好!”
刘兴祚连说三个“好”字,脸上的担忧与郁色瞬间一扫而空,紧绷的肩膀也终于放松下来。
熊经略没事,明军主力已到,还派出了骑兵追击,这意味着红河谷的战局不仅稳住了,甚至已经开始朝着对大明有利的方向逆转!
莽古斯看着刘兴祚骤然舒展的神色,心中也松了口气。
但紧接着,他又有些疑惑起来了。
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该干什么了。
毕竟。
此番他南下,就是要解红河谷之围,救援熊廷弼。
而现在这个战略目的,已经达成了。
他当即问道:
“努尔哈赤撤退,明军追击,咱们接下来该如何行动”
刘兴祚转过身,眼中已没了之前的焦急,取而代之的是胸有成竹的从容:
“台吉,咱们不用急着进红河谷了!”
他抬手指向铁岭方向,眼神闪烁。
“努尔哈赤大军疲敝,明军骑兵虽少,却能缠住他们。
咱们此刻率军绕到铁岭西侧,截断努尔哈赤的退路,到时候天兵正面追击,咱们侧面拦截,定能将建奴大军困在半路,说不定还能助大明拿下努尔哈赤的人头!”
刘兴祚勒住马缰,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落在莽古斯脸上,语气中带着恰到好处的诱惑:
“莽古斯台吉,努尔哈赤是什么人是建奴的汗王,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若是您能襄助明军,斩下他的头颅,这功绩可不是‘助拳’那么简单!”
“在下回去之后,定在熊经略与朝廷面前为您请功!
到时候,万两白银的赏赐恐怕都只是起步,朝廷还会给您科尔沁部更多的互市特权,甚至可能册封您为‘草原督司’,让您在漠南草原更有话语权!”
“万两白银还有朝廷册封”
莽古斯的呼吸瞬间急促起来,他攥紧了腰间的弯刀,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贪婪。
草原部落物资匮乏,万两白银足以让整个科尔沁右翼部落度过好几个寒冬,而朝廷的册封,更是能让他名正言顺地压制草原其他部落。
这诱惑,远比之前“卖人情”要实在得多。
他沉默片刻,目光扫过身后的科尔沁骑兵,又想起刘兴祚斩杀奥巴后,自己已无退路,终于咬牙下定决心,猛地拔出腰间的弯刀,高高举起,对着身后的士兵们高声下令:
“全军听令!即刻换马披甲,随本台吉前往铁岭西侧,夹击努尔哈赤!拿下努尔哈赤首级者,赏牛羊千头,赐奴隶百名!”
“遵命!”
科尔沁士兵们齐声应和。
他们虽对“大明赏赐”没那么敏感,却对“牛羊”“奴隶”充满了渴望,一个个眼中燃起了斗志,纷纷翻身下马,开始整理装备。
刘兴祚站在一旁,目光扫过士兵们的装备,心中暗自感叹。
科尔沁部虽号称草原强部,装备却远比他想象的简陋。
大多数士兵只穿着白茬厚毛皮袍,根本没有像样的铁胄,只有少数头目戴着粗糙的皮笠盔。
护具也极为简陋,要么是用牛皮或羊皮缝制的筒状护臂,勉强能抵御弓箭擦伤,要么是双层牛皮束腰,试图护住腹部脏器。
更多的士兵甚至连护具都没有,只腰间别着一把弯刀,有的刀身甚至还带着缺口。
这般装备,别说与明军的火器营、重甲步兵相比,便是与建奴的八旗精锐相比,也有着明显的代差。
八旗士兵不仅有铁制甲胄,还有楯车、弓箭等制式装备,难怪能草原,压制各部。
“动作快些!别耽误了战机!”
莽古斯骑着马在队伍中穿梭,不断催促着士兵。
科尔沁部此次出兵,为了保证机动性,实行“一人三马”的配置。
一匹战马用于冲锋,一匹用于长途奔袭,一匹用于驮运物资。
此刻士兵们纷纷换乘体力充沛、爆发力更强的战马,将疲惫的马匹留在原地,由专人看管。
不多时,科尔沁部的骑兵们便已整装完毕。
他们骑着战马,列成松散却有序的阵型,手中握着弯刀,目光坚定地望着铁岭方向。
虽然装备简陋,却透着一股草原部落特有的悍勇之气。
那是在马背上长大,靠狩猎与厮杀生存的本能,是刻在骨子里的野性。
“出发!”
莽古斯一声令下,率先策马冲出,弯刀在空中划出一道寒光。
身后的科尔沁骑兵如同黑色的潮水,紧随其后,马蹄踏过草原,扬起漫天雪雾,朝着铁岭西侧疾驰而去。
铁岭方向的雪原上,建奴大军正沿着山道艰难撤退。
队伍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疲惫。
连续多日的攻城与奔袭,早已耗尽了他们的力气,连战马的呼吸都变得沉重,蹄声不再如往日那般铿锵,反而透着几分虚浮。
努尔哈赤半趴在战马上,身体靠在马颈处,一只手紧紧抓着缰绳,另一只手捂着胸口,眉头拧成了疙瘩。
刺骨的寒风钻进甲胄缝隙,引发了胸口的剧痛,每一次颠簸,都像是有一把刀子在搅动内脏,冷汗顺着他的鬓角滑落,在下巴处凝成了细小的冰粒。
以他此刻的身体状况,骑马是一种煎熬。
“大汗!前方探骑回报!”
一名亲兵策马奔来,声音带着几分焦急之色。
“西面和北面的山道上,出现了大量蒙古游骑!这些人二话不说,直接对咱们的后队发起进攻,已经有不少勇士中箭了!”
努尔哈赤艰难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不用想也知道,这些蒙古游骑定是科尔沁部的人!
刘兴祚果然说动了草原部落,此刻竟追着他打!
该死的汉人叛徒!
没等他缓过神,又一名探骑冲了过来,脸色更加难看:
“启禀大汗!后面的明军骑兵追上来了!不知道有多少人,速度很快,已经快到咱们的后军了!”
“呼!”
努尔哈赤吐出一口浊气,白雾在冷空气中迅速消散。
他心中暗自庆幸,幸好昨日听了扈尔汉的劝谏,没有留在红河谷死战。
若是再多待一刻,此刻怕是已被明军与蒙古骑兵团团围住,连撤退的机会都没有!
“传令下去,停止后撤!”
努尔哈赤强撑着坐直身体,声音虽虚弱,眼神却极为明亮。
“敌有追击,不可妄退!一味奔逃,只会让队伍溃散,到时候明军与蒙古人追上来,咱们便是任人宰割!”
将领们纷纷勒住马缰,士兵们也停下脚步,他们虽然疲惫,却依旧迅速列成防御阵型。
努尔哈赤的目光扫过身边的将领,最终落在莽古尔泰身上。
他抬手指着身后的汗旗语气凝重:“莽古尔泰,你带着汗旗,率领两千精锐,朝着铁岭方向撤退!
记住,务必让明军与蒙古人以为你是主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金龙汗旗是大金的象征,带着汗旗撤退,无疑会成为敌军追击的重点,这一路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莽古尔泰却毫不犹豫地接过汗旗,单膝跪地,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儿臣遵令!定不辱使命!”
在莽古尔泰看来,这是努尔哈赤对他的考验。
越是危险的差事,便越能证明自己的忠心与能力,只要能活着回去,汗位的争夺中,他便多了一份胜算!
见莽古尔泰答应得如此爽快,努尔哈赤心情复杂。
欣慰莽古尔泰的忠诚,却又感慨其愚蠢。
被他当做弃子,却还兴奋非常。
他原以为莽古尔泰会拒绝的
不过很快,这复杂的情绪,被努尔哈赤隐藏下来。
他又转向济尔哈朗,语气多了几分冷冽:
“济尔哈朗,你率领三千蒙古游骑,留在原地殿后!用楯车和拒马桩构筑临时防线,尽可能阻滞明军的追击速度!
等咱们的主力走远后,你再带着人朝开原方向撤退,与开原的守军汇合!”
这些蒙古游骑是察哈尔部的残兵,被大金收编后一直作为仆从兵,待遇低下,此刻殿后这种九死一生的差事,自然成了他们的“专属任务”。
济尔哈朗当即躬身领命:“嗻!奴才遵令!”
安排完这两路,努尔哈赤的目光落在扈尔汉与何和礼身上,语气缓和了几分:
“扈尔汉、何和礼,你们随我带着主力,朝着赫图阿拉方向撤退!”
他指着东侧的山道,解释道:“铁岭有明军的潜在威胁,开原也可能遭遇拦截,唯有赫图阿拉是咱们的根本,沿途有咱们的哨卡,最为安全!”
“济尔哈朗的蒙古游骑能阻滞明军一时,莽古尔泰带着汗旗,足以吸引大部分追兵的注意力。
只要咱们加快速度,趁着这个间隙,撤回赫图阿拉,便是十拿九稳!”
将领们纷纷点头,他们都明白努尔哈赤的布局。
用两路“弃子”换主力撤退的时间,虽然残酷,却是此刻唯一的选择。
汗令一下,大军云动!
八旗大军分路撤退的蹄声尚未远去,努尔哈赤主力途经的山道上,已堆满了被砍伐的枯木。
士兵们挥舞着斧头,将碗口粗的树干砍倒,横七竖八地堵在路中央,积雪与枯枝混杂在一起,形成一道临时的障碍。
这是努尔哈赤留下的最后手段,只为能多拖延追兵片刻,为自己撤回赫图阿拉争取时间。
寒风卷着雪粒,掠过山道,很快便将士兵们的脚印覆盖。
可这份“平静”并未持续太久,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如同惊雷般逼近。
陈策麾下的三千明军骑兵,已循着建奴撤退的痕迹,追了上来。
“前方有障碍!清理道路!”
明军骑兵统领高声下令,几十名士兵立刻翻身下马,迅速清理堵路的枯木。
其余骑兵则列成冲锋阵型,弓箭上弦,警惕地盯着前方,生怕遭遇埋伏。
不多时,山道被清理干净,明军骑兵如同离弦之箭,继续向前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