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谏言新政,大赏辽东(2 / 2)
片刻之后,朱由校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了。
“叶公的顾虑,朕明白。你所言的‘摸清实情’‘建立体系’,朕亦认同,这确是新政行稳致远的根基。”
“但‘徐徐图之’,朕不能应。大明积弊已深,辽东虽胜却未平定,百姓虽有番薯果腹却仍受赋税之苦,若此时放缓脚步,恐前功尽弃。
朕以为,新政的‘方向’不能变,‘节奏’可调整。
朕会时间摸清地方实情,制定分地区、分阶段的执行细则,避免‘一刀切’的弊端。
另外,朕也会尽量约束自己,非必要不破祖制,只在旧规阻碍新政时,才酌情调整。”
语罢,朱由校看向叶向高,说道:“叶公,你是三朝老臣,熟悉朝堂与地方的脉络,新政之事,朕必要你辅弼。”
叶向高闻言,心中一震。
他没想到,皇帝听了他的话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还将他那些非常刺耳的话都听进去了。
陛下居然还是虚心纳谏之君!
君择臣,臣亦择君!
朱由校的表现,很明显得到了叶向高的认可。
这位长须老臣当即说道:“陛下虚怀若谷,新政之事,老臣会尽力辅弼陛下!”
朱由校点了点头。
再与两人交谈了半个时辰,眼见快到用午膳的时间了,叶向高、何宗彦这才告辞。
朱由校看着这两人离去的背影,脸上无喜无悲。
就今日与这两人交谈来看,这两人还是可用的。
但有些事情,要做出来才知道,而不是说出来的。
叶向高与何宗彦,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试探完叶向高、何宗彦对新政的态度,朱由校便收回思绪,重新将目光落在御案上的奏折堆里。
辽东大捷的捷报虽已传开,可后续的封赏、粮草调配、边军整编等事务,仍需逐一敲定,容不得半分懈怠。
他刚拿起一本关于蓟镇整军的奏折,殿外便传来魏朝的轻声通报:
“陛下,东阁大学士孙如游、礼部尚书孙慎行求见。”
“让他们进来。”
朱由校放下奏折,抬手揉了揉眉心,语气恢复了帝王的沉稳。
很快,孙如游与孙慎行便一前一后走入东暖阁。
两人身着官袍,神色郑重,刚踏入殿内便俯身行礼,动作整齐划一:
“臣东阁大学士孙如游(礼部尚书孙慎行),叩见陛下,陛下圣安!”
“免礼。”
朱由校摆了摆手,目光落在两人手中捧着的明黄色册书上。
“朕猜,你们是为辽东将士的封赏而来”
孙如游连忙起身,双手捧着册书上前,语气恭敬:
“陛下圣明!臣与孙尚书已根据辽东军报的战功记载,参照本朝封赏旧例,拟定了初步的赏册,特呈请陛下御览,若有不妥之处,再行修改。”
魏朝快步上前,接过册书,仔细拂去封皮上的微尘,才将其呈到御案之上。
朱由校伸手拿起册书,缓缓翻开。
册书的首页,赫然写着“辽东经略熊廷弼”的名字,墨迹浓黑,字体工整,显然是将其列为首功之臣。
他目光缓缓下移,逐行细看册书上的封赏条目,眼中渐渐露出满意之色:
爵位方面,册书拟定晋封熊廷弼为“东宁伯”,属超品勋爵,世袭罔替。
另赐丹书铁券,可免死三次,且除谋逆大罪外,永不夺爵。
更比照景泰年间抗蒙名将“威宁伯王越”的旧例,允许熊廷弼在辽东驻地修建“封伯坊”,以石刻记载其战功,彰显朝廷对军功的尊崇。
官职方面,加授熊廷弼“太子太师”衔,同时保留其辽东经略之职,额外加授“总督辽东军务、兼理粮饷”衔。
这意味着熊廷弼将全面统筹辽东的军政财权,无需再受巡抚、总兵的掣肘,可更顺畅地推进边军整顿与防务部署。
赐“尚方剑”一柄,赋予其便宜处置副总兵以下将官的权力,战时可节制辽东巡抚与各路总兵,彻底解决以往“将不知兵、兵不听调”的弊端。
物质赏赐也十分丰厚:赏银五千两、彩缎一百匹,另赐蟒衣一袭,同时在京师大兴坊赐宅一所,让其家人可安居京城。
后续优待亦是考虑周全:允许熊廷弼推荐三名亲属入国子监就读,获“监生”身份,未来可免试参与选官,为其家族预留仕途通道。
待战后熊廷弼卸任,可享受“致仕加全俸”待遇,即退休后仍能领取正一品全额俸禄,安享晚年。
除了熊廷弼的首功封赏,其余将士与官员的奖励亦分量厚重。
斩杀了努尔哈赤的朱万良,由原“总兵官”晋“忠勇伯”(超品勋爵,世袭 3代,后袭者降为“忠勇子”),赐“金盔银甲”。
升“左军都督府左都督”,仍兼“援辽总兵”,加“提督辽东东路军务”衔。
陈策晋封其为“定虏伯”,擢升“右军都督府右都督”,官阶正一品,同时兼任“提督辽东西路军务”,掌西路边防调度之权。
另赏银两千两、彩缎四十匹。
紧接着是三位朱由校亲自拔擢的将领的晋升:
满桂由参将升蓟镇副总兵,马世龙由参将升宣府副总兵,何纲由参将升太原镇副总兵,三人皆加授“都督佥事”衔。
兵部尚书兼辽东巡抚孙承宗加授“太子太保”从一品荣衔,彰显其在后方统筹兵源粮草的功绩。
更特赐“入阁议事”权。
虽非内阁成员,却可参与内阁军事决策,等同于享阁臣待遇。
威虏伯刘兴祚加授“提督辽东蒙古事务”衔,专管与科尔沁、内喀尔喀等蒙古部落的联络、册封与互市。
允许其在开原设立“蒙古事务署”,可自主任免从五品以下属官。
这等于赋予刘兴祚处理蒙古事务的专权,凭借其熟悉蒙古部落习性的优势,巩固大明与蒙古的联盟。
另外,赏册并未遗漏普通士卒与后勤人员,而是制定了普惠性的奖励政策:
凡参与红河谷、抚顺、赫图阿拉三大战役的士兵,每人赏银五两、布两匹。
阵亡将士追赠“世袭军户”,子孙可免试补入军职,家属赏银二十两、免徭役三年,让牺牲者家属无后顾之忧。
伤残士兵则授“卫所闲职”,如仓库管理员、驿站驿丞等,终身领取半俸,确保其晚年生活有保障。
后勤系统的官员与役夫也被纳入奖赏范围:
负责辽东粮饷、军械转运的官员,如山东布政使司分管粮道者,各升一级,从四品者升正四品,正五品者升从四品,另赏银五百至一千两不等。
参与漕运、驿站转运的役夫,每人赏银一两。
这一两银子虽不多,却让底层役夫感受到朝廷的体恤,也激励他们日后更尽心地保障军需运输。
对于科尔沁部,大明亦是有赏赐。
册封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斯为“顺礼王”,准予世袭,比照“俺答汗”的旧例,给予部落首领亲王级礼遇。
赏赐蟒缎二十匹、茶叶一千斤、铁器五百斤。
更开放辽东“开原互市”,设专属互市场所,允许科尔沁部免税交易,同时准许其每年入贡。
这一系列举措,既回报了科尔沁部出兵助战的功绩,也以经济利益与政治礼遇绑定双方关系,让科尔沁部成为大明插手草原事务的马前卒。
有司礼监通气,这份辽东封赏册书,大体已经让朱由校满意了。
相信,这个封赏若是下发下去,辽东将士们的士气,又将大大上升。
想到那样的场面,朱由校不自觉笑了起来。
可笑容未持续多久,他便微微蹙起眉头。
不是其他的原因,而是钱的问题!
这般厚重的封赏,无论是爵位、官职,还是银钱、物资,皆需国库支出。
晋封爵位意味着日后要发放世袭俸禄,赏银、彩缎、茶叶、铁器需从内帑与国库调拨。
“打了胜仗,反倒要愁钱。”
朱由校在心中暗自感叹,嘴角却忍不住勾起一抹无奈的笑意。
这或许就是“幸福的烦恼”。
以往大明对外战争多是败多胜少,要么惨败失地、要么耗费巨资却无功而返。
如今辽东大捷,斩敌酋、复失地,本是值得普天同庆的好事,可随之而来的封赏开支,却让朱由校有些烦心。
此番杀伤俘虏的建奴至少三万,各种封赏,加上去,怕是要近两百万两!
他这个皇帝,要大出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