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 >皇明 > 第385章 皇权根基,嫡脉添喜

第385章 皇权根基,嫡脉添喜(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他在张嫣鼻尖上点了一下,笑着说道:

“我看,是皇后要给朕报喜来了!”

“陛下怎么知道”

张嫣猛地睁大了眼睛,满是惊讶。

“此事臣妾刚让太医院诊脉确认,还特意吩咐宫中人保密,想等合适的时机给陛下一个惊喜,陛下竟早就知道了”

朱由校忍不住笑了,伸手轻轻抚摸着她的小腹,那里还平坦如初,却已孕育着新的生命。

他语气带着几分自得:“这紫禁城的宫墙,看似厚实,却没什么事能真正瞒住朕。

太医院院判早早递来的脉案,虽没明说,却提了‘皇后凤体违和,需静养调理’,朕再结合你近日食量渐增、嗜睡的模样,便猜到了七八分。”

朱由校追求的,是对后宫的绝对掌控。

任何事情,只要他在意的,他都会知道。

毕竟

他这个皇帝时时生活在紫禁城中,若是连后宫都掌控不了,那就是性命堪忧。

要么被毒死,要么就是溶于水。

因此,紫禁城就是朱由校的逆鳞。

外臣想要将手伸进紫禁城,或是宫里面的人想要联络外臣,都会触及朱由校的逆鳞。

而龙之逆鳞,触之必死。

张嫣还震惊在皇帝的通天本事,朱由校的手掌却轻轻在她小腹上摩挲,忽然说道:

“这里面的小家伙,可得是个皇子才好。”

皇后诞下嫡子,不仅意味着大明有了稳固的国本,更能安定朝野人心。

如今新政推行虽有成效,却仍有旧臣暗中观望,若嫡子降生,便等于为他的皇权再添一道坚实的屏障,让那些觊觎权力的人彻底断了念想。

这些臣子,对有血脉后裔的皇帝,与没有血脉后裔的皇帝,态度可是不一样的。

一如景泰帝能让叫门天子翻身,何尝不是因为其病重,加之没有后代

张嫣听他这么说,连忙坐直身子,眼神格外认真:

“臣妾会努力的!”

朱由校被她这较真的模样逗得哈哈大笑,伸手刮了刮她的鼻尖:

“你呀,真是个傻姑娘。生男生女哪是你能决定的

若是个公主,朕也一样疼。你可不许有压力,安心养胎才是最重要的。”

他收起笑容,语气渐渐变得郑重,眼神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警惕:

“另外,你有了身孕,往后便不要再操劳后宫琐事。

饮食方面,必须让御膳房单独烹制,每一道菜都要经过试毒,食材也要专人采买、全程看管。

平日里出入,身边至少要带四名宫女,宫中人多眼杂,万不能出任何差错。”

后宫的复杂程度,朱由校是心知肚明的。

虽如今后宫嫔妃不多,暂时掀不起风浪,但“母凭子贵”的诱惑太大,保不齐有野心之人会铤而走险。

若是因为一点疏忽导致张嫣流产,不仅会让他痛失骨肉,更可能引发朝堂动荡,那便是天大的祸患。

张嫣感受到他语气中的郑重与关切,心中一暖,乖巧地点了点头:

“臣妾听陛下的。往后一定安心养胎,不给陛下添麻烦。”

朱由校重新将她揽入怀中,下巴抵在她的发顶,感受着怀中的温软与腹中悄然孕育的生命,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安定。

此前朝堂的纷争、财政的压力、边疆的隐患,仿佛都在这一刻被冲淡了。

怀中是温软贤淑的皇后,她腹中是悄然孕育的血脉,朱由校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归属感。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天伦之乐,更是大明社稷的福音。

有贤妻安定后宫,有血脉稳固国本,这中兴之路,便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意义,多了一个必须全力以赴的理由。

他要为自己的血脉挣出一片朗朗乾坤,让这大明的江山,能安稳地交到下一代手中,不再重蹈过往的覆辙。

他朱由校,岂能让他的儿子,做亡国之君

思绪流转间,朱由校突然想起,后宫之中并非只有皇后怀有身孕。

他松开揽着张嫣的手,语气中多了几分关切:

“对了,赵贵嫔是三月二十日诊出有孕,如今算来已有八个月,再过两个月左右便要临盆了。她近来身子如何胎象安稳吗”

赵清月本是司寝宫女,作为朱由校的第一个女人,得到了好几次临幸,运气好怀上龙种,才得以破格晋封贵嫔。

虽出身不高,却也是怀着皇家血脉的人,朱由校自然不会忽略。

张嫣见他记挂着其他妃嫔,眼中没有丝毫妒意,反而温和地答道:

“臣妾时常派宫女去探望,太医院也定期为她诊脉,回禀说胎象一直很安稳。

赵贵嫔性子温婉,平日里除了散步安胎,便是在宫中看书刺绣,从不参与后宫琐事,身子养得很好。”

听到“胎象安稳”四个字,朱由校稍稍松了口气,但眉宇间的担忧并未完全散去。

他沉吟片刻,语气变得格外郑重:“即便胎象安稳,也不能掉以轻心。你让人把太医院拟定的安胎章程,还有分娩时的具体流程,都抄一份给朕看看。

从每日的饮食禁忌、用药规范,到分娩时的稳婆人选、产房布置,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遗漏。”

这个时代,卫生条件落后,接生手法粗糙,稍有不慎便是母子双亡的悲剧。

后宫之中,因安胎不当、分娩难产而失去孩子的妃嫔,数不胜数。

生一次孩子,对女子而言,便是在鬼门关前走一遭。

更让他警醒的是原历史的教训:

前世的朱由校,虽有过几位怀有身孕的妃嫔,却始终没有一个皇子能平安降生。

以至于他二十三岁便驾崩时,只能将皇位传给没有受过帝王教育的弟弟朱由检,最终让大明在内外交困中走向覆灭。

这样的悲剧,他绝不能让其在自己身上重演。

张嫣见他对后宫孕事如此上心,心中满是感动。

她能感受到,陛下的这份重视,并非只是为了皇室血脉,更是对自己的重视。

她温顺地点头:“臣妾明日一早就去安排,让太医院将所有章程流程整理妥当,亲自送到陛下御案前。”

此刻的张嫣,完全沉浸在皇帝的关怀与爱意之中。

她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皇后。

丈夫不仅对自己情深意重,更能体恤后宫众人,这样的帝王,值得她倾尽所有去辅佐。

也正因如此,她暗自下定决心,要更加用心地打理后宫,让陛下不必为后宫琐事烦扰,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大明的中兴大业之中。

而用完晚膳之后,朱由校这次没有熬夜批阅奏疏了。

而是抱着张嫣早早睡下。

活要干,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时光飞逝。

转眼半个月过去。

时间已经是来到了天启元年十一月下旬。

内阁。

随着叶向高与何宗彦正式入阁,原本趋于平稳的朝局,再次泛起微妙的涟漪。

这两位三朝老臣虽无结党之意,却自带深厚的人脉与声望。

那些此前因新政推进而暂避锋芒、偃旗息鼓的臣子,渐渐开始向两人靠拢。

有人是敬佩叶向高当年独撑内阁的风骨,有人是认可何宗彦清廉务实的治政风格,更有人是想借两位老臣的影响力,在朝堂上为自己谋求更多话语权。

一时间,内阁值房外的访客多了起来,六部官员递上的奏疏中,也时常能看到“请叶阁老/何阁老详察”的字样。

虽尚未形成明确的派系,却已隐隐有了“叶何阵营”的雏形,与此前依附方从哲的官员形成微妙的制衡。

与此相对的,是首辅方从哲日渐显露的力不从心。

这位曾在泰昌朝过渡期间稳定朝局的老臣,本就以“中庸”著称,如今面对叶向高的威望与何宗彦的干练,愈发难以掌控内阁节奏。

不过,朝局的变动也并非全是隐患。

有了叶向高统筹全局、何宗彦细化执行,朝中诸事的运转效率明显加快:

此前因派系争议而搁置的边军屯田方案,很快拟定了具体章程。

地方上报的番薯推广难题,也得到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就连此前拖延许久的江南税政清查,也有了突破性进展。

江南各府县的税表,终于陆续递到了户部,且初步核算的税银数额,比去年同期多了近一成。

消息传到东暖阁,朱由校脸上却没有太多喜悦,反而眼神愈发深邃。

“多缴一成”

朱由校声音虽轻,却带着几分冷冽之意。

“见朕用了叶向高、何宗彦,便以为朕准备倒方,给朕几颗甜枣来了”

可这点甜枣,可满足不了他!

在朱由校看来,江南税银的增长,恰恰印证了此前清查的必要性,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整顿江南官场的决心。

这些新增的税银,不过是冰山一角,若能彻底厘清江南的田产与税赋,国库的充盈程度将远超预期。

就在朝堂忙着梳理政务的同时,另一桩关乎军心的大事也终于筹备就绪。

经过大半个月的调度,第一批赏赐辽东将士的物资,已在通州码头整装待发。

五十万两赏银分装在数百个加固的木箱中,千匹彩缎整齐迭放在特制的布囊里,还有蟒衣、丹书铁券等象征荣誉的物件,皆由专人看管。

此次押送任务,朱由校特意委派了太监王承恩。

这位太监此前多次负责封赏之事,从无差错。

在朱由校的亲自授意下,负责押送辽东封赏物资的王承恩,并未按原定的“通州-山海关-辽东”路线行进,而是临时调整路线,先绕道蓟镇。

原因无他,朱由校要让在此整顿军务多日的杨涟,与王承恩一同前往辽东犒军。

自领旨赴蓟镇整顿边军以来,杨涟便以雷厉风行的姿态投入工作。

他抵达蓟镇后,仅用十日便厘清了蓟镇“兵额虚冒”的沉疴。

弹劾惩处了百余名贪腐将领,其中不乏总兵级别的高官。

同时重新核定兵额,补发拖欠士卒的军饷,更制定了“定期校阅、军功赏罚”的新规。

裁撤的空额,一年便可以为户部省下二十多万两的军饷支出,可谓功劳巨大。

而杨涟的整顿,短短一月,便让原本涣散的蓟镇军心竟有了明显改观。

士气大增!

此次朱由校派杨涟随行犒军,表面上是让他借犒军之机,实地考察辽东的军务部署,学习熊廷弼治军的经验,为后续整顿其他边镇积累经验,并且监督赏银与物资的发放。

边军之中“将领克扣赏银”是顽疾,此前多次战事结束后,朝廷赏赐的银钱、布帛,经将领层层盘剥,最终到士卒手中的往往不足三成,这也是导致军心涣散、士卒逃亡的重要原因。

此次辽东大捷,赏银物资数额巨大,朱由校绝不容许此类事情重演。

他特意密信嘱咐杨涟:“每一笔赏银、每一匹布帛,都要对照军功册,亲自交到立功士卒手中。

若发现有将领敢私吞、克扣,可先斩后奏,无需顾虑其官职高低。”

除此之外,路线改道蓟镇,还有一个现实考量。

蓟镇整顿期间,杨涟抄没了贪腐将领的家产,其中包括白银近两百万两、绸缎千余匹、田产百余顷。

这些抄没物资经朱由校批示,可充作辽东封赏的补充。

毕竟,要在半个月内凑齐近两百万两的赏银,对国库空虚的大明而言绝非易事。

内帑划拨五十万两,户部凑集八十万两,再加上蓟镇抄没的物资折银、地方藩王捐献的银两,才勉强凑够数额。

将蓟镇抄没物资随队押送,既能充实封赏,也能向辽东将士彰显朝廷“严惩贪腐、惠及士卒”的决心。

但这一切,都只是明面上的安排。

朱由校真正让杨涟前往辽东的核心原因,远比“犒军”“监督赏银”更为深远。

他要借杨涟之手,核查辽东军务,防止“尾大不掉”的隐患。

如今大明每年投入辽东的军饷、粮草、物资,折算白银高达数百万两,辽东驻军已达八万余人,熊廷弼更是手握军政财三权,兼掌尚方剑,权势之重,堪称“辽东王”。

朱由校虽信任熊廷弼的忠诚与能力,却也深知“权力滋生腐败”的道理。

一旦边将手握重兵、掌控财权,若再出现“养寇自重”“私立山头”的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此前万历朝的李成梁,便曾因长期镇守辽东,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虽有战功,却也为建奴崛起埋下隐患。

朱由校绝不容许历史重演。

辽东的战事,该以最快的速度平定。

否则

辽饷不除,赋税不减,哪怕是推行新政,也无法改变大明这艘烂船即将沉没的结局。

开源要开。

节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辽东放血大明,已经太久了,该是到了止血的时候了。

ps:

8400字大章!

求订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