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三百五十七章 传奇的缔造者

第三百五十七章 传奇的缔造者(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梅家的父亲要回来了。不仅仅是他,伴随着三年自然灾害的结束,中国第一批出国务工的工人们即将回来了。

他们中有从前城市里的待业青年,也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还有来自于五湖四海农村里的农民。

经过三年的锻炼,他们也完成了一场蜕变。尤其是那些从地方农村来的农民们,他们不仅仅是完成了自家财富的积累。

同时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在工作中,在反复的耳提面命里,他们也开始成为了一个个建筑工人。

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

苏联,列宁格勒。

经过三年的建设,列宁格勒已经是旧貌换新颜。三年多前,苏联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住宅翻新与建设工作。

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执行这样一个庞大的计划对于苏联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

因为苏联也要拉动自己的内需。搞城市基建,确实也是拉动内需的一个好办法。唯一的缺点是苏联人口不足,搞这样大规模的基建,他们拉不到几百万空闲的壮劳力来弄。

也就是中国这个时候恰好弥补了这个空缺。中国要把几百万能大吃特吃的壮劳力派出去自食其力,减少对国内粮食的需求。

同时也依靠他们的工作为国家赚取外汇来购买更多的肥料矿石、粮食等来满足国内需求。

同时,中国的劳工薪水要比同等的苏联劳工便宜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很乐意的启用了这么多的中国劳动帮助他们修建基础建设。

这从多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双赢。而现在,大家都到了收获的季节了。

列宁格勒新城,上万中国工人在此劳作了三年,建设了一个崭新而恢宏的新城。

中国的设计师们深入到了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中。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宝贵的经验。中国现在没有这种大城市规划的经验,也缺少这样大城市规划建设的资源和能力。

现在依靠对苏联的实践,很多人都成长了。

列宁格勒新城区就紧挨着老城区边上。和老城区最大的差别就是新城区没有什么历史性的老房子。不用考虑文物古建筑保护,而可以尽情的施展新兴建设。

新的大马路,才用了对向共六车道的设计。比原来列宁格勒的设计更宽。

统一建设的新的住宅楼都是标准七层到二十层的高楼。

并且还为新城区修建了统一的供暖设施。甚至还预留了以后城市发展需要的各种线管线口。

一开始苏联方面的设计师还在疑惑,为什么要做这些设计。

中方的人员直接说了:“我国的专家正在研究新的传输信号模式。他们认为,以后电话家家入户是寻常事。不仅有电话线,还有电视信号线,甚至其他更多的东西。”

“这些东西都要做好预留口。不然以后所有的线管都需要走明线,既不美观更不安全。”

“至于你们说的,预留的电线口会不会太多太大我们认为不会。现在苏联人家中的家用电器少,但是家用电器迟早会多起来的。到时候电线就需要有余量了。”

“这些看似多花了一点小钱。但是却可以为未来二十年后的翻新工作,节省下一笔巨大的开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