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 >绿盾工程:沙漠腾起的新丝路 > 第9章 不服气的兵团人,那些铿锵的兵团往事

第9章 不服气的兵团人,那些铿锵的兵团往事(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当胡梭的无人机在兵团农场火了,最不服气的还是老一代的兵团人。

话说,他们和无人机可是在十级沙尘暴中“交过命”的,自然对于无人机技术也是认可的。

然而,当胡梭兴致勃勃地讲着无人机在荒漠农场的应用场景:“不仅仅可以勘测、测绘、播种——”

老一代兵团人老许第一个嗤之以鼻:“无人机测绘,这是都是咱老兵团人玩剩下的。”

听到此处,胡梭也有点蒙圈了。毕竟兵团农场的纵横交错、田埂、田陇交叠,也是兵团人测绘出来的。

于是他便好奇的问道:“许叔叔,当初兵团人是怎样摸清荒漠、戈壁、盐碱地的分布情况。”

毕竟荒漠农场开发,跟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开垦不同;面对的地形复杂得多,而且父亲那个时代缺乏专业航测飞机和卫星遥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玉已以成。

老许看着无人机屏幕上回传的清晰画面,眯着眼睛,眼波流转那般,仿佛能看透往昔峥嵘岁月:“咱那个年代,测绘,可是一件要命的活。跟你如今不同,按一下按键,飞一圈就可以了。”

胡梭凑了上去,默默点点头。

你只有摸清这地了,才能开始改造。

老许拿烟头在沙地上比划着:“你这小子,以为开荒就是抡起铁锹直接开干?”

许叔手一摆:“那个年代,咱用不起飞机和卫星,全连就一架苏式经纬仪,刮风的时候,还报废呢。”

“哈哈——”胡梭苦苦地笑着,他顿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着,许叔看了一眼远方:”这里毕竟一开始不是万亩良田,哪块地能种棉花,也不是看一眼就可以的。”

“那怎么判断?”胡梭瞪大了眼睛,毕竟在老爹那个时代,肯定不可能提着试管收集到实验室里去来分析土壤的PH值了。

虽说他们这些子弟兵都是人民的儿子,然而这种地的本领也是不是骨子里带的。

“得先拿舌头舔舔土,苦咸的是盐碱,发涩的是流沙,只有带甜味的才能下种子。

"许叔说。

“舔出来的?”胡梭虚张着嘴,这接地气的土方子确实超出他的意料之中。

老许却突然蹲下,抓起把沙子,不由分说就往胡梭手里塞,

"来,尝尝!

"

胡梭真没想到,自己就那样被塞了一嘴的沙子:

"又苦又涩!

"

"对喽!

"老许一拍大腿,

"这苦味是盐碱在作怪,像腌咸菜似的把庄稼根都腌坏了。那涩劲儿是流沙;要找能种的地啊,得是带甜味的。

胡梭苦笑着,往外吐着带沙子的口水。

心想,这土壤口感检测法是哪位兵团的天才前辈发明的。

想想这土法子居然还有几分科学依据:

土壤

"苦咸

"肯定跟土壤中氯化钠、硫酸钠等可溶性盐含量高,有关系。

那宜耕地的“甜味”是怎么来的?

大概跟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有关。

“原来兵团挑选出来的良田居然是用舌头尝出来的,这真的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了。”胡梭看着许叔额头的皱纹,想到了兵团人的不容易。

“那是——”说起过去如何征服的土地,许叔的脸上甚至还有一副自豪的表情,“这地看上去都一样,其实底下的文章可大着呢,谁知道底下是流沙窝还是盐壳子,或者是千年杨柳的腐殖质。我们就那样一寸一寸土地的甄别,拿木桩标记盐碱地,插红旗圈住流沙带,最后能耕的田,十亩里刨不出三亩。”

"修坎儿井更是个精细活儿。”老许眯着眼睛。

坎儿井便是这里的老井,都说饮水不忘挖井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