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雷达对抗,顺便帮通讯卫星加点料(2 / 2)
反正要发射三枚卫星。
而现在时间也相对比较充裕。
孟浩干脆动起了对卫星进行修改的念头。
看着呈现在面前的CZ-3型通讯微型设计蓝图,孟浩开始琢磨。
自打进入21世纪开始。
战争模式就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米国以及西盟的电子信息攻防技术几乎是一日千里。
在这方面,华夏则是相当落后。
而信息战的普及。
这也令曾经的钢铁洪流、集团化飞机作战成为了历史。
从极度依赖卫星定位、雷达通信、红外瞄准、脉冲波锁定等信息技术的第二代战机开始。
在战机空中格斗,直接消灭对方的作战策略之外。
利用电子信息战,扰乱敌方战机瞄准攻击雷达信号、侵入地方战机微电子操控枢纽、远程扫描敌方战机等一系先发现、先打击、先击落的战术战策成了最主要空战方式。
但无论是空中预警机、电子干扰机或者地面固定、战舰移动雷达,都会受到地域空间的制约。
“干脆,将雷达安置在近地轨道卫星上。”
“虽然会大幅度削减卫星的寿命,但是数年后,等最新的火箭发射引擎更迭,卫星最大的成本、发射成本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
说干就干。
孟浩直接抓起笔,在原有的卫星上进行修改。
……
卫星高空雷达。
目前摆在孟浩面前的有三项难点。
第一,是雷达的技术层面问题。
既要做到雷达波压制……将米国的舰队、地面、战机雷达的侦查功率完全被压制。
若是将雷达比作人类眼睛的话,压制性技术,就相当于是在给地方雷达加装上一层黑色纱布。
将它们,变作实际意义上的瞎子。
第二,则是雷达的干扰欺骗层面的问题。
光靠压制肯定不行。
信号的丢失,肯定会让米国、西盟的战机乃至战舰察觉到。
但是利用拥有自主程式的雷达波欺骗,那效果则完全不同。
在解决雷达功率抑制技术难题之。
模拟地方雷达波段、红外脉冲信号等一系列信号技术,则能够让这些战舰战机导弹误以为卫星干扰信号才是真实的。
不仅能让打出的导弹折返回去。
更是能让战机战舰对自己目标进行攻击。
这实际上与计算机病毒木马植入的原理相同,只不过利用卫星干扰欺骗的技术,更为实时化。
第三,则是能源供应问题。
卫星的加密通讯所消耗的能源非常少,基本上靠着卫星两侧的太阳能板就能完成能源储备。
但是。
雷达干扰、信号压制、脉冲信号模拟等一系列信息对抗,则相当消耗电能。
对此。
孟浩除了使用轻量级坦克、蜂巢战机同款高密度能量电池外,别无其他办法。
“两块太阳能板所能提供的充能效率实在太慢,在满足通讯所需电能的同时,重新充满高密度能量电池的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看来,将能量密度的70%纯度进一步提高是必须要做的了……否则一个月才能发动一次的信息对抗实在太实用。”
“目前,所能梳理出来的、需要改进的技术攻关问题也就这些了。”
作为工作狂魔。
确认了研发方向的孟浩,再次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开始疯狂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