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 第347章 文章虽工,于国何益?

第347章 文章虽工,于国何益?(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然,大抵而言,会试取中贡士之数,多在三百名上下。譬如嘉靖、万历年间,常取三百余人,经殿试后分授官职,或入翰林院修撰编修,或外放知县、推官。”

李邦华讲得认真,朱由校也听得仔细。他微微颔首,插话问道:“朕听闻国初曾有‘南北榜’之事?”

李邦华立刻回答:“陛下圣明,确有此制。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后,为平息物议,平衡天下文脉,至洪熙、宣德年间,便逐步确立了‘分地而取’之制。将会试试卷分为‘南卷’、‘北卷’、‘中卷’。

南卷取士之数,约占十之六五,涵盖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地;北卷约占十之三五,涵盖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隶等地;中卷则如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等地,酌情录取。此乃祖宗为求地域平衡,使天下英才皆入彀中之良法美意。”

朱由校恍然大悟,这不就跟后世高考分省录取制度类似吗?都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平衡而采取的平衡之策。果然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果然前人之事,后人之师啊!。

“整个科举流程,规矩森严。”李邦华继续补充道,

“试卷须弥封、誊录,以防舞弊。三场考试,分别为四书五经义、论诏诰表判策及经史时务策,旨在考察士子之经学根底、文书能力与治国安邦之见识。”

“此便是我大明科举取士之大致规程。今岁秋闱乃是开端,如今礼部堂官空缺,诸多筹备事宜皆需尽早定夺。主考官之人选,更是关乎士林风向,责任重大,非德高望重、学问博洽之大臣不能胜任。故臣与元辅,特来请陛下示下。”

朱由校听罢,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沉吟良久。

李邦华的讲解条理清晰,让他对明代科举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他穿越过来不到一载,他一直在努力融入这个时代。

毕竟若仅凭后世了解的只言片语,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那纯粹是痴人说梦。要推行改革,必须先了解这个时代的运行规则。

“李爱卿剖析甚明。”朱由校终于开口,声音沉稳,“科举乃国之重典,更是天下寒门士子晋身之阶,务必确保公正严明。礼部尚书一职,关系重大……且容朕再想想。”

他顿了顿,脑海中飞速思考。礼部掌管国家礼仪、外交、教育、科举及宗族礼制,这其中,教育与科举,正是他未来计划中关乎国本、亟待改革的核心领域。

所谓“教育为立国之本”,若要开启民智,培养真正能经世致用的人才,改革必须从教育这个指挥棒开始,所以礼部尚书的人选他得好好斟酌一下,若是选个迂腐守旧的老学究,到时候改革推行不下去,悔之晚矣。

而且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后世可是有一群人天天在网上批判,由此选出来的那些皓首穷经、只知“代圣贤立言”而缺乏实际办事能力的官员,某种程度上正是王朝走向僵化的缩影。

文章虽工,于国何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