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回门(1 / 2)
新婚的第三日便是回门日。这日清晨,白湖村秦家宅院再次忙碌起来。
秦思齐早早起身,在书房稍作梳理思绪。回门之礼,既是新妇归寧,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亦是新郎首次以半个儿子身份正式拜见岳家。
回门礼品早已备齐,由秦茂山和秦明慧亲自督办,足足装满了三辆大车。除了必备的回门锦、酒水、果、糕点外,还有秦思齐特意添置的、从京城带回的上好徽墨、端砚、湖笔以及数匣珍本典籍,投岳父文人所好。
另有送给岳母的苏绣屏风等物,以及赠予白家其他亲眷的各式土仪。礼品琳琅满目,包装精美,既彰显了秦家如今的身份实力,也体现了对白家小姐的重视与诚意。
白瑜看到准备如此丰厚的礼品,在登车前,轻声对秦思齐道:“有劳夫君费心准备。” ”
秦思齐回以温和一笑,自然地伸出手,扶著她的手臂,引向门外走去:“瑜儿何出此言此乃分內之事,亦是秦家应有的礼数。只愿岳父见之,能稍感慰藉,知你在此一切安好。时辰不早,我们该动身了,莫让岳父岳母久等。”
白瑜抬眸看秦思齐,晨光中丈夫的侧脸轮廓分明,目光沉静而坚定,心中那点忐忑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依託终身的踏实感。
车马驶离了寧静的白湖村,踏上了通往恩施县城的官道。车厢內,空间不算宽敞,却因只有他们二人而显得私密而温馨。
起初,两人只是偶尔交换几句关於沿途景致的閒话。秦思齐能感觉到白瑜似乎有些紧张,双手微绞著帕子,目光不时飘向车窗外飞速掠过的熟悉景致,越近县城,那份近乡情怯之感便越发明晰。
为了缓解她的情绪,秦思齐主动挑起了话头。他並未谈论诗词歌赋或是家族事务,而是说起了自己幼时在白湖村的趣事。
嘴角噙著一抹笑意说起来小时的事情,故事带著乡村野趣和男孩特有的淘气,生动而鲜活。白瑜听著,忍不住掩口轻笑,眸中的紧张渐渐被好奇和柔和取代:“想不到夫君如今这般稳重,幼时却也如此…活泼。”
秦思齐带著感嘆道:“是啊,可见人都是会变的。环境、经歷、责任,都会磨去一些稜角,也让人成长。”
不知不觉中,已到了白家別院,位於县城相对清静的一隅,白墙黛瓦,门庭不算阔气,甚至有些低调。
车马声渐近,岳父白葵早已身著了一身颇为正式的深蓝色直裰,亲自立於门前阶下相迎。
新人下车。秦思齐不敢怠慢,快步上前,在距离白葵五步之遥处停下,整理衣袍,隨即行礼,口中依礼清晰说道:“小婿秦思齐,拜见岳父大人。”
白瑜亦跟在身后,向父亲行了一个標准的万福礼:“女儿给父亲请安。”
白葵脸上露出温和而真切的笑容,上前虚扶一下:“贤婿,瑜儿,不必多礼,快起来,一路辛苦,进屋敘话。”
进入厅堂,敘礼落座。一名老僕默然无声地奉上香茗,茶香裊裊,缓和了初见的些许侷促。
白葵先关切地问了女儿在秦家两日可还习惯,饮食起居是否適应,新婚礼仪是否过於劳累。白瑜一一轻声作答,言语间不仅表达了自身的適应,更不著痕跡地维护著秦家的周到与婆母刘氏的关爱,显示出良好的教养与智慧。
午时,回门宴设在了別院一侧的小厅。厅外几丛翠竹掩映,环境清幽。
宴席並不盛大,甚至可以说有些简单。白葵在恩施並无其他亲戚,席间只有他、秦思齐、白瑜三人,外加那名沉默寡言的老僕在旁伺候。
菜餚是地道的湖北风味,烹製得却十分精致,可见是用了心的。有恩施当地特色的腊肉炒鲜笋,肉质咸香,笋尖脆嫩。一道色泽金黄的蟠龙菜,做工繁复。一锅莲藕排骨汤,另有时令蔬菜若干,清爽可口。
几杯薄酒下肚,气氛更为活络了些。秦思齐再次举杯,言辞恳切地感谢岳父將如此贤淑聪慧的女儿嫁予自己。
白葵饮了杯中酒,捋了捋頜下清须,看著眼前这对璧人,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隨即却又被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