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两位书法大家(2 / 2)
嘘。
双话事人制度。
这下子,南宋有趣了。
“店家,我原以为老十一待在南宋用不了多长的时间,但是看过史书后我才发觉,老十一恐怕要待在南宋十余年。”
对於赵煦所言,张泊也清楚。
宋孝宗赵春在建炎二年才一岁,如果要成长起来,肯定要十余年的时间。
那赵估就得掛机十余年。
当然,张泊也明白,赵煦所说的待在南宋十余年,肯定不是一直待在南宋,而是大部分时间待在南宋。
平常说不定还能够来后世串串门。
“为了防止老十一无聊,我也和老十一说了,如果他觉得枯燥的话,便可来后世转转,到那时,还麻烦店家帮忙照拂一二。”
“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
“多谢店家。”
赵煦说完,望了一眼赵信的方向。
赵佶心领神会,对著张泊行以大礼。
“对了,哲宗,有一件事恐怕得麻烦你。”
“店家,有什么事直说便是。”
张泊指了指身边的虞世南。
“虞县公想要前往北宋一趟。”
“前往北宋这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为何虞县公会想到前往北宋呢”
“虞县公在有生之年,想要与那些歷史有名的书法大家相交流,现在来此的,只有两个朝代符合这个条件,一个是天宝年间,另一个便是元符年间。”
赵信深以为是地点了点头。
看起来,他与虞世南想一块去了。
他也想去其他朝代交流。
不过嘛.
暂时恐怕没时间了。
“不过,天宝年间哲宗你也知道,安史之乱即將爆发,那是极不安稳。
因此,虞县公便准备前往北宋时期,去见一见你们北宋时期的书法大家,例如苏軾黄庭坚米带赵估等。”
得知这一切的赵煦微微頜首。
“没有问题,目前苏軾因为李小娘子一事,已经被我从詹州召回京师,恐怕不日即可抵达,黄庭坚在涪州,米芾在济州,我可以將之全都召集到京师。”
“大宋官家,不用如此劳烦,我可以亲自去见一见刚刚提到的那些人。”
看著眼前虞世南已经七老八十的模样,赵煦面露难色地摇了摇头他实在是有些担心,以虞世南的这个样子,万一虞世南在大宋遭遇不测,那他肯定会辜负店家以及大唐太子李承乾对他的信任。
对於赵煦的提议,张泊在一旁沉思片刻,也是点了点头。
“虞县公,我同意哲宗的观点,因为苏軾米带黄庭坚几人的寿命也有很大的问题,其中,苏軾將会在两年后离世,黄庭坚將会在六年后离世,米带將会在八年后离世。
所以,为了他们的寿命著想,確实应该將召集到京师,顺便为几人看看病。”
“好,待我回到大宋,便召集他们。”
吃完早饭后,赵煦也准备踏上回程。
“虞县公,还望你在此稍作等待,我回去后,便让我北宋的李小娘子將你带往北宋。”
“哲宗,不用如此急切,虞县公仅有一年寿命,我得將之先带去医院检查一番。”
“哦对,差点忘了这一茬。”
现在大唐是贞观十一年,而虞世南是在贞观十二年离世的,换而言之,只有一年的时间了。
比他当初稍长一些,但是也马虎不得。
“如此,那便等虞县公回来后,再行前往北宋。”
虞世南向赵煦俯身拱手道。
“多谢大宋官家。”
忽地,张泊一拍脑门。
“对了,差点忘记一件事,诸位稍等我一会儿。”
张泊说罢,便飞奔向臥室。
不多时,张泊拿著一纸来到了眾人的面前。
“店家,这是”
赵煦望著张泊手中的纸,好奇地询问道。
“这是我们后世用於书法,绘画的纸张,想来赵信你应该会很感兴趣”
虽然北宋时期,宣纸之类的纸张已经很普遍了,但是后世依然有许多北宋时期未曾出现的纸张。
例如明朝时期的毛边纸。
“哦”
听到有纸张,赵信顿时精神了。
他二话不说,便从张泊的手中接过那一的纸张。
隨后,脸上展露出一抹灿烂的笑容。
“多谢店家了。”
他准备回去后试一试。
“除了这些纸张外,托虞县公的福,我这还有一件礼物要送给你们。”
说罢,张泊伸出了另一只手。
虞世南与李承乾两人脸上均露出瞭然之色。
他们已经猜到,店家手中之物为何了。
“店家,这是何物”
在张泊面前的赵估,接过张泊递来的字帖,一边有些费劲地將之打开,一边向张泊询问道。
不过,还未等张泊出声,赵信的脸上便露出了他从未有过的震惊神色。
“这—这是——《兰亭集序》”
作为书法上的一座丰碑,《兰亭集序》的拓本,他也收藏有好几副。
而眼前的这副,是他从未见过的版本。
联想到刚刚店家所说,这幅字帖是託了虞世南的福。
赵估当即有些结结巴巴地和张泊確认道。
“店店家,这这难道——是《兰亭集序》的真跡”
现在的赵信,话都不会说了。
站在李承乾身后的李泰,这时也瞪大的双眼,他刚刚没听错吧,《兰亭集序》的真跡
真的假的
李泰当即將头费力地凑到赵信的面前,想要一辩真偽。
“怎么说呢,这確实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过嘛,真跡应该谈不上。”
张泊的回答,令得赵信一脸疑惑。
难不成王羲之还写过两幅《兰亭集序》,他也没听过此事啊。
“这幅《兰亭集序》是我复印而成。”
“复印”
“你可以理解为一模一样的拓印。”
“后世竞然能够做到一模一样的拓印”
作为专业人土,赵信可太清楚,要想进行一模一样的拓印,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不然,也不会有褚遂良版,冯承素版等诸多版本的《兰亭集序》了。
“店家,也就是说,你这確实有《兰亭集序》的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