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地形(1 / 2)
百姓们渐渐围了上来,有个穿碎花布裙的妇人捧着刚蒸好的馒头,塞到姜瑜手里:“姜供奉,您在潇湘救了那么多人,是大好人!这馒头您带着路上吃,别跟柳尚书那种人置气!”周围人纷纷附和,有的递水囊,有的说要带她抄近路去侯府,嘈杂的关切声像暖流,裹住了心头的冰冷。
姜瑜微笑着一一回应,指尖捏着温热的馒头——
褚玄胤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暖透过指尖传来,驱散了她的紧张:“别担心,有我在,柳尚书动不了你。”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像颗定心丸,让她紧绷的肩膀稍稍放松。
两人翻身上马,随着队伍缓缓走进汴京城。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包子铺的热气、绸缎庄的吆喝、孩童的笑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繁华景象。可姜瑜知道,在这繁华的表象下,隐藏着无数的危机与阴谋——静心观的怨煞、失踪的孩童、柳尚书的后手,还有玄师协会在暗处的算计。她抬头望向远处柳尚书府的方向,那里朱门紧闭,像头蛰伏的野兽,她眼底闪过坚定:柳尚书,你的好日子,到头了。
姜瑜将一叠泛黄的卷宗搁在卿史王砚的案上时,指尖先触到了供词上“潇湘郡莲塘苏氏养怨煞”那行字——纸页边缘磨得发毛,墨迹却透着股阴森的冷意,像莲塘里泡了半载的淤泥,沾着甩不掉的寒意。
“王大人,苏氏招认了,”她声音压得略低,目光扫过卷宗里夹着的符咒残片,“她炼怨煞用的符咒和陶罐,全是从汴京一个隐秘渠道拿的。我们追了半个月,查到玄师协会和户部柳尚书走得极近,甚至在京郊盖了座静心观,连砍柴的樵夫都不让靠近。”
褚玄胤就站在她身侧,玄色衣摆垂在青砖上,没沾半点泥点。他指尖抵着下颌,补充的话比殿外的风还冷:“京里的眼线传信,柳尚书的管家这半个月去了三次岭南蛊寨在汴京的据点,每次都拎着个黑布包,去时沉、回来轻。还有件事——十年前柳明月夭折,下葬那天是初三,而莲塘填塘的日子,是初六。”
王砚捻着山羊胡的手顿住了,指腹蹭过卷宗里苏氏画的蛊寨图腾——朱砂画的蛇形纹路歪歪扭扭,却透着股邪性。他眉头拧成个疙瘩,翻卷宗的动作都轻了些:“柳尚书是户部重臣,背后连着半个漕运的人,没实据可动不得。你们……就没找到更直接的?”
姜瑜刚要开口说“还在查柳府的账”,殿外突然传来小吏的通报声,带着点慌:“姜大人,外面有位姜家二姑娘求见,说是您的妹妹。”
她心里猛地一怔——姜珊自上次让侍从送了张画着柳府侧门的纸条后,就没再露过面。姜家那点破事,她们俩从小就没好好说过话,如今姜珊突然找上门,莫不是出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