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废物利用,改造计划(1 / 2)
刘卫东把韩栋拉进车间的办公室內,一脸焦虑的看著韩栋。
“小韩你倒给我说说看,这怎么就算是机会”
韩栋喝了口刘卫东刚给他倒的水,不紧不慢的分析道:
“刘主任,您想想咱们三厂的效益为什么一直不好”
刘卫东思索了片刻,点名要害的说道:
“不就是因为咱厂只能干些傻大粗的活儿,利润极低,但同样技术含量也低。
高精度的活儿咱们很少接,也没那个能力。”
韩栋点了点头,认同刘卫东的说法。
“没错,事实就是如此。
但是现在机会就摆在咱们眼前。
如果能把纺织厂这批高精度的轴承赶製出来,而且在市面上没有竞爭对手的话,那咱们三厂的名声就算是打出去了。
到时候还愁没有优质订单么
这样杨厂长和周科长也不用日夜奔波的到外面拉活儿去了。”
刘卫东立马被韩栋说的来了精神。
“你是说咱靠技术吃饭”
刘卫东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之前没有见识过韩栋的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恐怕刘卫东会认为他在吹嘘胡闹。
但现在刘卫东却是完全信任韩栋,这个小伙子比他见过的任何一个都要靠谱的多。
他说能办到,就一定能办到!
“我这张老脸豁出去了!
你说吧,需要什么,我就算是去求王建业,也得给你把需要的条件凑齐了!”
韩栋笑了笑,隨后摆了摆手示意刘卫东不必如此。
“王建业那边用不著去,他现在巴不得看我们的笑话,过去求他提供条件只会自取其辱。
我们只需要对车间內现有的工具机进行部分改造,就能完全实现。”
“还要改造”
“没错,想要做出高精度的轴承,关键在於磨削。
咱们现有的磨床精度还是不够。
所以第一步,需要改造那台1432万能外圆磨床。”
韩栋心中清楚,在八十年代,1432可以满足大部分精密加工需求。
之所以叫万能,是因为可以磨外圈、內空、锥面等形状,是这个年代最普遍的磨床。
但是同样是在1983年,德国的斯图特和美国的布朗夏普,已经研发出了远超华夏水平的磨床。
在动態精度和磨削效率上,华夏还落后著10到15年的水平。
所以这才导致很多生產出来的工业產品,无法满足当时国际上的需求。
而这也是现如今江南第一纺织厂的需求。
所以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精度上要赶超国际水平。
“1432这台磨床的底子不错,但问题出在砂轮主轴的动態精度和工作檯移动的平稳性上。
机器一旦开起来,砂轮高速旋转就会带来震动。
这样会让磨出来的零件表面產生肉眼难以辨別的波纹,精度自然也就上不去。”
刘卫东听得一愣一愣的。
他虽然也懂些技术,但是他对磨床的了解只停留在操作层面。
对於这些深层次的理论方面,刘卫东还是第一次听人讲的这么透彻。
“那需要怎么改造”
“我先列个清单,您看库房里能不能凑齐。”
韩栋没有过多解释,时间不等人。
他走到办公桌前哦,找了个草稿本,拿起铅笔快速写起来。
刘卫东凑了过去,只见稿纸上写著:
高阻尼减震胶块,鉬铬合金钢,高强度尼龙保持架……
清单数目不多,但刘卫东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这上面的东西,有一半是厂里库房没有的。
“你先坐著,我这就去库房问问。”
刘卫东拿起单子,火急火燎的走出办公室。
韩栋也没有閒著,他在刘卫东的办公室中开始手绘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