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晋末长剑 > 第一百零九章 你们先议一议

第一百零九章 你们先议一议(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轻慢长幼之序、混淆贵贱等级、说话不分场合、不尊礼法,而以「弘士」自称—

刘听得有些烦躁,好像有人在指着他骂一样。

如果真按裴氏《崇有论》来要求天下士人,那该是怎样一副「可怕」的场景?

首先要尊礼法,长幼秩序、贵贱之别,裴逸民可是明确说了长幼尊卑有序,天下万民各按职分,「各授四职」,不应有野心,「莫有迁志」。

这其实是儒家礼法的内容,被借过来用了。

其次不能放浪形骸,盛气凌人,任意妄为,

服散纵酒可以休矣,随意惩处奴婢似乎也不可行,任性妄为更可能被人指责,

第三要节制欲望,不能奢靡。

第四不能再鄙视具体办事的「役门」职务,不能崇尚空谈,以经营(包括官职、家业)为荣太多了,几乎桩桩在击现有的社会现象,是对贵无派士人的全面反攻。

如果真严格施行了,那么大梁朝就是一个尊卑有序,士人注重礼法,节制欲望,不尚空谈,为官时积极理政,居家时大力治产业,闲暇时研究道之理的社会。

刘自付还能勉强接受,但很多人怕是觉得天要塌下来了。

这是反人性的啊。

崇有派得不到大多数士人支持,不是没有原因的。

「真长。」胡思乱想间,一人入内,作揖行礼。

「仁祖。」刘起身回了一礼。

这人是他最近认识,名叫谢尚,出身陈郡谢氏,居于会稽,好像这次因为一个人没被清算,当然他们家早早降顺,为王师提供粮草器械,助攻会稽,这也是一个原因,故只被拿走了一部分田宅,族人大多保全着。

「仁祖你—」行完礼后,刘见谢尚的装束、仪态比自己还正经,顿时有些惊讶,道:「听闻你在江南时颇为旷达,入京后亦披头散发,今怎如此作态?」

谢尚沉默了一会,道:「你家若被罚没了一半家产,且有武人携屠刀上门威胁,你也会变的。

不经历生死,焉能长大。」

刘有些无语。

你他妈二十七岁了,才长大吗?

随即又有所悟,谢尚性情大改,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装的,为了迎合上意。

天子很明显倾向于玄学崇有派,于是就存在幸进之徒投机的可能。

莫非谢尚也是如此?

「外间议论颇多,你为何一一,怎么没声音了?」刘奇道,

「真长足不出户,如何知道外间发生了何事?」谢尚笑道:「天子遣人修改了裴逸民崇有论九段文,令众人议一议。五月十三日陛下会亲临万象院,听众人辩驳。天子亲口许诺虚心纳谏,有理者从之,未决者置之,最后形成新论。」

「这是来真的?」刘问道。

「自然是真的。」谢尚点头道。

刘又看了谢尚一眼,不披头散发了,花裤也不穿了,说话也不轻桃了.—

这已经屈服了啊。幸进之徒!

但好像一切已成定局,而且就在五月十三日。

刘轻轻拍了拍大腿,好,你要面子,虚心纳谏是吧?

想到这里,刘问道:「在哪抄录?我且看一看。」

******

五月十三日,部勋临行之前,翻阅了部分奏报。

之前担心的冬小麦被严寒气候毁坏的事情没有发生,五月以来,已有部分地区麦收,遣骑四出,发现收成还不错。

这个时候,他也有些满足感两年三熟制在豫、充、司三州几乎全面铺开了,青、冀、幽三州大部分铺开,徐、并、雍三州部分铺开,秦、凉、荆等地规模很小。

比起秦汉魏晋传统的一年一熟(大部分是粟),而今的两年三熟制能在两年内多收一季粮食,

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一一当然,纯种粟的地区依然存在,因为小麦对水的需求量比粟大,降雨少或灌溉不便的地方真就只适合种粟。

另外,当年建云中三坞时就曾编写农书,用河底淤泥搅拌粪便堆肥,这个甚至比两年三熟制推广得还快,奇哉怪也。

可能是传统的农业习惯难以更改,但肥料谁都不会拒绝,以至于他花了三十年才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推广成两年三熟。

这玩意历史上是东西魏时期才在东魏部分地区首先出现,及至初唐,小有规模,至中唐时较为普遍。

江南大面积种小麦甚至要到晚唐时期,稻麦轮作成为一些江南百姓的最佳选择一一从这一点来看,未来是江南的,因为他们可以一年两熟,即一年内收一季小麦、一季水稻。

这是下一阶段需要在江南普及的农业耕作模式,

看完这些,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满足。

「令诸王随朕幸万象院。」邵勋起身吩咐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