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0章 九零年代的日常生活(1 / 2)
日头正毒,连田埂边的狗都耷拉着舌头,躲在阴影里喘气。
可刘老根却像感觉不到这酷热似的,一锄头下去,泥土翻飞,带着一股子使不完的牛劲。
汗水顺着他精瘦的古铜色脊背淌下,砸在干热的土坷垃上,都晒成这样了,他一点都不燥,他嘴角却始终带着一丝压不住的笑意。
刘艳艳跟在他身后,动作就显得生涩多了。她在南州读了几年大学,手变细了,皮肤也白了,再拿起农具,总觉得吃力。
没干一会儿,就被几个半大的侄子侄女超了过去,小家伙们还嘻嘻哈哈地回头冲她做鬼脸。
“你回去,回去吧!”刘老根直起腰,用汗巾抹了把脸,朝女儿挥手,“这日头,把你晒黑了可不好看。”
刘艳艳还没答话,一旁弯腰拔草的母亲就直起身子,笑着打趣:“你这话说的,不知道的,还以为咱家是准备给细妹相看对象呢!”
这话引得田里其他人都笑起来。家里负担重,两夫妻常年累月愁眉不展,动不动就是拌嘴,也就这几天,因为女儿工作有了着落,绷着的弦才舒展开些许,两人说话都没有一点呛人味了。
“大学生,毕业了咋还回来下地了?工作不是定了吗?”隔壁甘蔗地里,传来邻居好奇的闲聊声。
刘老根立刻提高了嗓门,那声音里透着前所未有的底气:“定了定了!过段时间要去上班的。孩子孝顺,回来陪我们待几天。真要上了班,一年能回来一两次就算多的喽!”
他嘴上应着,心里却像有只猫在挠,目光时不时就往村口那条黄土路瞟。怎么人还没来?
他特意买了一盒金甲天下,这烟平常他看都不会去看,实在是那价格太美丽了。但是现在还是咬咬牙买了一盒,不能到时候递散烟给细妹丢面子了。
正心焦呢,小孙子像颗炮弹似的跑过来,一边跑一边喊:“爷爷!爷爷!家里来人了!”
“谁来了?!”刘老根一把扔下锄头,心脏砰砰直跳,也顾不得脚边的甘蔗,就往外围跑。
“不晓得嘞!说是南州来的,找姑姑的!”
那还错得了?!刘老根一听,感觉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不仅仅是他,刘艳艳和她妈妈,连带着兄长几家,都呼啦啦一下,全跟着往家跑。
“哎呀!我就说让你在家等着!你看看,家里没一个人,连口热水都没给人倒,别人不知道要怎么想呢!”刘老根跑得气喘吁吁,还不忘回头埋怨老婆子。
“我本来算着他们下午才到,谁承想上午就来了……”刘艳艳母亲嘴上回着,脸上却笑开了花,那点埋怨像羽毛似的,落在心上,一点分量都没有。
他们这一家子动静不小,引得甘蔗地里那对中年夫妻又探出头。
“听见没?南州来的!准是老根家闺女的对象,找上门来了!”妇女用手肘捅了捅丈夫,“走,看看去,瞧瞧大城市来的人啥样?”
“还能长啥样,三头六臂不成?还不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要去你自己去。”男人蹲着不动。
“去就去!”妇女到底按捺不住好奇心,拍了拍身上的土,也溜溜达达地跟在了刘老根一家后面。
等她赶到刘老根家院门口时,正看见刘老根无比热情地把一老一少两个穿着体面衬衫的人迎进堂屋。那年轻的提着公文包,年长的面带微笑。
“哟,这怎么还儿子带着爸一起来的?这就定下要商量婚事了?”妇女心里直嘀咕,“城里人也不大气啊?就这么空手来的?”
眼看刘老根“哐当”一声把院门关上了,她也不好意思扒着门缝看,只得咂咂嘴,心痒难挠地走开了。
反正,在这村里,就没有藏得住的事。成了,刘老根这爱炫耀的性子,迟早要嚷嚷得全村都知道;不成,那更有得聊了。
院门之内,事情和她想的完全不一样。
堂屋里,刘老根再看到那盖着红彤彤公章的公函时,脑子“嗡”的一声,欢喜得像炸开了一团烟花,早就懵了。他手足无措,唯一的念头就是拿出那盒准备好的金甲天下。
“领导,抽烟,抽烟!”他手微微发颤,忙不迭地拆开那烟盒,恭恭敬敬地递过去。
年长的那位显然是经验丰富,和气地摆摆手,又顺势接过那支烟,熟练地往耳朵上一夹,笑道:“别客气,我们先办正事啊!”他语气温和,“麻烦带我们去村委一趟,我们需要对相关人员做个正式的谈话了解。”
“哎!好!好!我领你们去,这就去!”刘老根连声应着,激动得脸膛发红。关于谈话这事,女儿提前跟他透过气,他懂!
前几年村里有后生去当兵,他也被叫去问过话。都是一个宗族根连着根,在这种大事上,谁会不说好话?他心里踏实得很。
他挺直了腰板,在前面带路,离村委还有老远,他那洪亮的嗓门就吼开了:“支书!村长!在不在?有领导来了,有事找你们了解下情况!”
村支书正端着搪瓷缸子喝茶,听见声音笑骂着迎出来:“刘老根,你吼什么吼?书没读过几页,还跟老子拽起文来了!”支书和他本是族亲,按辈分还是他族兄,平时玩笑开惯了。
可一探出头,见到刘老根身后那两位明显看着是干部的人,支书嘴里的糙话瞬间咽了回去,脸色也正经起来:“什么个事?”
刘老根此刻的胸膛挺得更高了,声音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支书,是我家细妹准备去南州铁路局工作了,这是单位领导来政审了!找你了解了解咱家的情况!”
“哎呦!这是大好事啊!”支书是实打实惊讶了,他是真没想到。
村里是出过几个在外当干部的后生,可女孩子,刘艳艳这绝对是头一份!“老根!行啊你!你家女娃真被你给供出来了!”
这话,勾起了多少往事。以前村里人没少在背后嚼舌根,说刘老根脑子轴,一个女娃子,养得比男娃还金贵,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迟早是别人家的人。
刘老根那时总是梗着脖子反驳:“男娃我怎么不精心了?不给他们吃饭还是不给他们读书了,是他们自己不开窍!我家细妹会读书,她只要能读,我就是砸锅卖铁也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