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董和、陈震传(1 / 2)
董和,字幼宰。
荆州南郡枝江县人。
董和的祖上本是益州巴郡江州人。
东汉末年,因为避乱,他带着家族西迁,回归巴郡。
益州牧刘璋,先后任用他为牛鞞县令、江原县令、成都县令。
蜀地物产丰富,当时风气盛行奢侈,经商之家,穿戴华丽,饮食高端,到婚娶丧葬时,几乎倾尽家财来铺张办理。
董和以身作则,为众人做出表率,他粗衣素食,并且行为规范都符合礼制。
因此他管辖的地方奢侈风气大为改变,大家都敬畏董和而不敢冒犯。
但是县里的一些豪强因为忌惮董和执法的严厉,于是劝说刘璋调任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而成都县中的官吏百姓扶老携幼挽留董和的有几千人,刘璋听后,只好让董和再留任两年。
两年后,董和升为益州郡太守,他在太守任上仍与过去一样清约节俭。
他与周围蛮夷相处,总是以诚心相待,因此深受南方蛮夷的信任和爱戴。
建安十九年(214年)。
刘备平定益州,将董和任命为掌军中郎将。
董和与军师将军诸葛亮一起主持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
董和跟诸葛亮二人,共同的为刘备出谋划策,二人共事期间交情很好。
自从董和当官以来,他对外安抚蛮夷,对内参与国家大事。
一共二十多年的时间,在他临死的时候,家中连一石的粮食都没有。
章武元年(221年)。
刘备称帝,诸葛亮成为丞相。
诸葛亮对百官说道:
“参加国家的谋划,就要集思广益,如果太计较小事了,就会很难相互沟通,给工作带来损失!”
“能够摒弃前嫌而互通情报,就如同丢弃破鞋而获得珠玉一样。”
“然而人心苦于不能除尽的事情,只有徐庶不糊涂。”
“还有董和在朝中任职七年,遇上不顺之事,哪怕往返十次也来说明原因。”
“如能你们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能像董和那样勤恳,忠于国家,那么我诸葛亮的过失就会少多了!”
接着诸葛亮又说道:
“过去我与崔钧初交,他常常指出我的不足,后来与徐庶相交,他的言论可以启发我。”
“之前我与董和共事,他总是言无不尽;后来与胡济在一起,常常听到他进谏忠言劝阻我。”
“我虽然性情鄙陋执拗,不能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但与这四个人始终友好的相处,这也足以证明他们不怀疑直言的益处。”
诸葛亮就是这样的怀念着董和。
董和之子董允,详见前篇《董允传》。
陈震,字孝起。
荆州南阳郡人。
刘备占领荆州后,将陈震任命为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