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1章 制霸苍穹第一步,北都基地莫感情!(1 / 2)
南海的风裹着咸湿的水汽扑来,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椰林在风中翻涌。
长征99号运载火箭矗立在滨海发射区,银灰色的箭体看起来显得格外修长——这是中国目前运力最强的火箭,要将“巡天一号”卫星送入同步轨道。
与酒泉的戈壁不同,文昌的发射场带着海洋的呼吸。
“各系统注意,60分钟准备!”
广播声混着海浪的轰鸣。
燃料加注团队穿着防水服,在火箭底部的液氧、液氢加注口忙碌。
不同于酒泉的低温白雾,文昌的高温推进剂加注时,箭体表面凝结的水珠更细密,像撒了一把碎钻。
“液氢加注完成,温度-253℃,压力稳定。”操作手对着麦克风汇报,声音被海风吹得有些飘忽。
发射塔架的摆杆缓缓收回,露出火箭全貌。整流罩上的五星红旗在阳光下鲜艳欲滴,旁边的“大乾航天”标识被擦得锃亮。
总设计师站在指控大厅,盯着大屏上的火箭三维模型喃喃自语,“酒泉问天已经成功登天,西昌北斗也发射成功,接下来只剩下文昌巡天了,可一定要成功啊!”
大灾变的来临是可预期的,至少整个大乾都在朝着可预期的方向做准备。
酒泉、西昌、文昌三大老牌火箭发射基地承载着不同的使命,西昌北斗和酒泉问天系列都是沿用的以前的名字,北斗负责提供定位,问天负责提供通讯,而文昌的巡天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这个课题名为——千米级巨型生物实时监控!
简称,妖皇空天监测。
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监测妖皇的。
卫星发射基础技术与北斗、问天区别不大,区别点主要是生物监控专项技术。
千米级生物(如假设中的“地球新生态巨兽”)的监控需解决“看得清、跟得上、传得快”三大问题,卫星载荷与数据处理需针对性设计:
1、高分辨率多模态成像载荷——“穿透障碍,看清细节”
2. AI驱动的在轨目标识别与跟踪——“自动找得到、跟得紧”
卫星需搭载边缘计算AI芯片,在轨完成数据处理,减少地面依赖。
3. 实时通信与数据分发——“信息秒传回地面”
4. 生物特征增强技术——“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这所有技术都已经在过去被陆续攻克,当然了这些都只是理论上。
能不能成,还得看实际情况。
首先,需要先让“巡天一号”升空。
巡天一号升空之后,接下来就是二号以及后面很多号。
“5分钟准备!”
避雷塔的接地线发出轻微的放电声,发射场周边的电磁环境监测仪数值归零。
“1分钟准备!”
导流槽的冷却水喷涌而出,在火箭下方形成一片闪烁的水幕。
长征99号的助推器喷管微微颤动,像巨兽即将苏醒的低吟。
“10、9、8……”
广播里的数字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
火箭底部的火焰突然暴涨,橘红与炽白交织的光焰冲破水幕,将海水蒸腾成一片白雾。
“离塔!一级分离!”
火箭拔地而起的速度极快,尾焰在蓝天下划出一道明亮的轨迹。
“入轨成功!”
指控大厅爆发出欢呼。
总指挥摘下眼镜,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它的轨道参数完美,明天就能展开天线,开始扫描西太平洋海域。”
而这,还仅仅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