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两江2(2 / 2)
刘家这些年扩张产业,招募了大量的能工巧匠,打织机、修房舍、养牲口、炮制药材等等,各有大量人口。现在将这些人按其行为分类,有罪的治罪,没罪的听其自由。不过巫明丽提议,将他们按擅长的技能分类,集结成社,由官府统一配齐工具,平日自行工作,官府有需要时可以付钱征调。
看起来只是个小事,但是只要形成了规模,就有两个好处:擅长这门技术或想学这门技术的人可以向结社聚集,势单力薄的个人借此获得群体的力量;有需要的人也知道去哪里获取这些技能,由于官府可以垫付一部分工钱,以前舍不得花钱的穷苦人,将有机会得到免费的“工”。
官府通过这些工匠集社,一边是给钱养工、稳定生产,同时救济穷困,施行仁政,名利双收。
最后是刘家的作坊、铺面、商行,巫明丽提议暂时由大雍信行管理,大雍信行试行后,如果皇帝陛下要开皇室钱庄,则移交皇室钱庄,直属皇帝陛下所有。
并且巫明丽要以大雍信行和刘家作坊为跳板,协调市舶司,通过掌控原料与成品的流通渠道、价格、产地、市场,形成对江南商行、作坊的钳制和转化。
……
这些经营产业方面的事,李琚不懂,田趁月也不是非常懂,他通过事务的关系判断理解后,感觉哪里不对,可又哪里都对。
最终利益指向都是皇帝陛下,这是对中对,可真的是为了皇权吗?
田趁月从不忽视人,且特别擅长用人,巫明丽这番安排,最终涉及的人口数量,起步就有数千,等将来扩大了,只怕要奔着数万去了。
田趁月感觉这里蕴藏着一股难以操纵的力量。
而巫明丽甚至还想增建乡学庠序。
田趁月和巫明丽讨论过,巫明丽需要一批为她所用,且只能为她所用的人,她锁定女子和贫寒苦人家的孩子,田趁月是赞同的,可是巫明丽能牵动的人似乎有些太多。
田趁月盘了几天,大约盘出了一点味道。
做谋士、心腹、肱骨的,自然是主公势力越强越好,哪有嫌主公扩张太甚的。
巫明丽所图甚大,是好事啊,他一起办事、完善就行了。
巫明丽提议的诸事,前两件,即现银和田亩,事关重大,且超出领命离京前皇帝陛下给的处理权限,要等皇帝陛下准复后才能执行。
而工、匠和作坊那两件,事在“卑贱”,牵涉不大,由崔秀和沈时行批准。
松江以及辐射的整个江北范围里,最大的人家就是刘家,且是一家独大,与其他地方尚有几家几户争雄的不一样。
刘家倒在“大不敬”上,谁来都不可能说得动情,刘家倒了,剩下的人家就很安分了,不敢有丝毫违背。
此时松江知府从缺,尚未定下谁接任。
松江自海商频繁以来,一年更比一年繁荣,已是南北皆知的阜盛之地,今市舶司在此设通航港口,预计每年出入货品白银值总计不下百万,这松江知府,也算肥缺。
如今所有相关的人都盯着这个位置,不敢在这个时间点上横生事端,唯恐得罪了哪一位。
暂代知府一职的人只为赈灾和补救而来,对不在本职且并不重要的“工”“坊”事,没有过多介入,于是巫明丽直接开干了。
她干的全是阳谋,一动手,全松江的作坊主就都看懂了。
要么加入大雍信行,方法是拿自己的钱存进去,同时找他们借钱,让大雍信行的产业商局成为自家的财东;要么就等着国家机器掌控上游和下游后,将他们挤兑至死,他们死了,大雍信行再来接手。就这两条路,生或者死,自己选。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