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逍遥自在(2 / 2)
蓝星大士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修者该奋斗、赚钱的时候,秉持儒家“自强不息”的观念。《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道运行平稳刚健,就该向天道学习,以自强不息的姿态,去做好自己的本分,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尤其是年轻时候,一无所有,满腔热血,青春年华,恰恰是追求理想的好时期。
无论是对事业上理想的不懈追求,还是对世界的无限好奇和探索欲望,都需要我们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人生就像一轮初升的太阳,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希望。
曾经有一位名人说过:“在年轻的时候,要勇于去做人生的‘加法’。”这句话的含义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应该积极地去尝试各种不同的事物,勇敢地去折腾和探索,不断地去寻求新的体验和机会,从而发现哪些事情真正适合自己,哪些是自己能够轻松应对并且乐在其中的。
通过不断地增加人生的经历和见识,我们才能逐渐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有在经历了足够多的事情之后,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和方向。
如果一个人总是裹足不前,那么他就只会白白浪费掉自己宝贵的青春和时光。对于修行者来说,人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程,而梦想则是指引他们前行的灯塔。无论这个梦想有多么高远,只要他们能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追逐,就总有实现的一天。
然而,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埋头苦干。当我们需要治愈内心的创伤、学习新的知识、修养自身的品德或者了断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时,我们应该像道门中人那样,保持一种“潇洒不拘”的逍遥自在观念。
过度强调艰苦奋斗和卓越进取,实际上是存在思想问题的。毕竟,人生短暂,不过区区三万天而已。人是有感情的生物,并非没有感情的智慧机器。我们会感到疲惫,因为我们有着血肉之躯,而非钢铁之躯。
需要明白的是,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地持续奋斗,那么他所接触到的世间百态和人心险恶就会越来越多。这样一来,他不可避免地会被各种事情所拖累,内心逐渐感到疲惫不堪,精神也会产生严重的内耗。长此以往,他会不断地沉沦堕落,最终难以再振作起高远的志向。
因此,当修者的精神内耗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时,就越发需要停下脚步,稍作停留。这就是所谓的“欲速则不达”,过度追求速度反而无法达成目标。此时,应该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和恢复,重新审视自己的修行之路,调整心态,重新开始修身养性,然后再继续前行。
庄子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这句话可以说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所在。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不会过度沉溺于世俗的是非对错之中,而是能够放开自己的眼界,开阔自己的胸怀,使自己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行事遵循随遇而安的原则。
修者与天地融为一体,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而然,便不会再去过多的纠结于成败、得失、强弱、对错,而是越活越潇洒,越来越自在逍遥。
需要明确的是,当你踏上修行之路的那一刻起,世俗的种种束缚便再也无法将你羁绊。你将获得真正的自由,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得到还是失去,都无法撼动你内心的平静。在这片没有风的地方,你就是那快乐的存在。
修行者在尘世中修行,就如同在纷繁复杂的道路上前行。对于那些应该放下的、应该释怀的事物,到了适当的时候,就必须坚决果断地去做。这就如同佛家弟子所秉持的“随心随缘”观念一样,要在实际行动中去践行。
《金刚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的含义是,那些我们能够看见、摸到,并且能够牵动人心的东西,实际上都充满了荒诞和虚妄。它们并非是永恒不变的,而仅仅是短暂的存在,总有一天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修者应当明白,世人所执着的“肉体”,其实并不能长久地存在。即使是长命百岁,甚至千岁万岁,也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罢了。人生短暂,最多不过百年时光,转瞬即逝。随着大限的临近,肉体终将回归尘土,化为虚无。
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想要创造奇迹,追寻到那无尽的大自在,其难度可想而知!修者连肉体都难以长久保存,更遑论其他事物了。所谓的修行得道、成仙成神,似乎都变得遥不可及。
不仅如此,任何凡尘俗世之人的感情、关系和缘分,也都无法在这世间长久地延续。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人间亦无永恒的缘分。当人们分别时,往往只能挥手道别,互道一声“再见”。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就如同那东风无力百花残一般,又有多少人能在百年之后再次相见呢?!
所谓的富贵险中求,这句话确实不假,但若是仅仅依靠单枪匹马去打拼,即使最终获得了地位、名利和钱财,这些也都难以长久地保持下去。且看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们生前是何等的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然而,当他们的生命走到尽头时,所有的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般消失得无影无踪,正所谓人死万事休!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多么辉煌的成就,最终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切的权力、财富和荣耀,都只是暂时的表象,它们并不能真正地属于某一个人。皆不过是暂时的拥有者,是被暂时所定格,还是进而取无限,各自考量吧!
人生就像一场虚空斗法,充满了变数和无常。既然万事万物皆空,那又何必执着于虚幻的东西呢?!
倒不如如佛家所倡导的那样,保持“随心随缘”的姿态,去面对自己生活中的种种。所谓心意如何,缘分就如何,人生就如何。当一个人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之时,或许他就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天地了!
当然,若是修者单单只秉持儒,释,道三家的观念,很容易被世俗的物质、名利、观念、标准所束缚,又是成为了世俗思想的一个大奴隶。
如此高能,高冷,高绝,很容易会越活越没有进取之心,反而增多了消极的一面,有可能会跟天道机缘擦肩而过,造成无知遗憾。且又容易被一场空的意识陷阱,给绕进死胡同里,产生出严重的空虚无力孤独寂寞感觉,甚至认为人生毫无意义来。
极端思想,终究会造成极端之后果,如此因果关系自是要不得的!修行之人,唯有智慧的了解并中和百家之观念,将百家理念合而为一。
该时当用儒雅,则就儒雅,该时行自然道法,则就道行天下,该是佛门广大普度众生时,就当入佛家智慧庙堂,着眼脱尘观世音,且行且珍惜便是。如此,修行的大好日子,自就比其他人真的较为好过些。
真正高级的境界,并非是对某种事物持排斥态度,或是一味去死守。而是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万事万物,融合发展,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所用。
这便是所谓的“化万物为己用”,若达到了这个境界,修者才能真正意义上,领略到了生命的真谛。
儒家、佛家和道家,这三大哲学思想体系,对于人生的看法各
修者不能片面地看待任何思想,而应该在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去探寻它们的共同点和互补性。唯有这样,修者才能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修行人生路。
而在这条道路上,它可能并不是某一家思想的简单复制,也不是简单地将百家之长融合在一起。相反,它是根据三千大道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而定的。
这意味着,这条道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它既可以借鉴其他思想的精华,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目标进行独特的发展。
这种独特之逍遥自在道,可能是一种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它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和模式,而是以自由、灵活的态度去探索和实践。它可能会打破一些既定的规则,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方法和理念。
在这条道路上,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真实需求,自由地选择和发展。它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逍遥自在之道。
赤斧颐真,发秀戎巴。
寓迹神祠,炼丹砂。
发虽朱蕤,颜晔丹葩。
采药灵山,观化南遐。
《列仙传·赤斧》西汉·刘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