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学名张好古 > 第598章 骑虎难下

第598章 骑虎难下(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当张好古率领的护国军与尚可喜、阿巴泰两部清军在青山关一带形成对峙时,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较量却演变成了一场充满智慧的游击战。护国军深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战术精髓,他们像幽灵般出没于密林之间,时而化整为零,时而突然集结,让装备精良的清军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

清军最初试图以常规战术应对,尚可喜派出小股部队搜山抓丁,却屡遭伏击。这些分散行动的清军往往在自以为安全的时刻,突然遭到护国军的包围歼灭。

而当清军集结大军进山围剿时,护国军又像水银泻地般消失无踪,只在远处放一铳便迅速转移。这种战术使得清军既无法有效打击护国军,又不断遭受小规模损失,士气日渐低落。

阿巴泰的愤怒最终驱使他率领本部人马,又借了尚可喜的两千精锐,杀气腾腾地杀入山林。然而,这场看似势在必得的围剿却变成了清军的噩梦。

护国军在山路上精心布置的陷阱层出不穷:捕兽套虽然无法致命,却让清军士兵时刻提心吊胆;隐蔽的冷枪手更是防不胜防,每当清军士兵倒下,他们看到的不是敌人,而是一块刻着"清狗一定会败光,汉奸绝不会有好下场"的木牌。

这些木牌成为清军士兵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有人愤怒地挥刀砍向木牌,却不知这正中了护国军的计策。

随着木牌倒下,地雷引信被点燃,爆炸的火光瞬间吞噬了周围的清军。这种心理战术与物理打击的结合,让清军陷入了恐惧与愤怒交织的恶性循环。

护国军的战术智慧不仅体现在军事层面,更在于他们对人心的把握。

他们深知清军士兵中不乏被迫参战的汉人,通过宣传标语和精准打击,既打击了清军的士气,又分化了敌军阵营。每当清军因愤怒而失去理智时,等待他们的往往是精心设计的陷阱。

这场山林中的博弈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心理战。护国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将清军拖入了一个看不到敌人却不断受伤的困境。阿巴泰不得不下令收兵,因为继续追击只会带来更多无谓的伤亡。

而护国军则像山中的精灵,继续在密林中神出鬼没,等待着下一次给予清军致命一击的机会。

这场较量生动地诠释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军事智慧。护国军以弱胜强,不仅依靠地形的优势,更在于他们灵活多变的战术和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把握。

而清军的失败,则源于他们对传统战术的僵化运用,以及对游击战争特点的严重误判。这场发生在青山关的博弈,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对于此种结果,阿巴泰不得不收兵回堡,结果在回去的路上又挨了地雷,一路算是地雷护送他们回了关。

对此清军没了什么好办法,任由护国军骚扰他们,清军算是彻底缩在城堡,变成了缩进壳的乌龟。

这进了关城不出来,开始护国军没办法,后来就趁黑夜,在城门外的路口埋上了地雷,又有不少清军送了命。弄得清军轻易不敢出关。

护国军的持续袭扰,终于让尚可喜与阿巴泰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两人起初尚能强撑门面,可随着粮道屡遭截断、士兵士气日渐低迷,阿巴泰索性整日躲进堡中借酒浇愁,尚可喜则焦头烂额,不得不向皇太极紧急求援。

然而,这封求援信送到皇太极时,非但未能换来援军,反倒招来皇太极的一顿痛骂:“蠢材!连山里的散兵都对付不了,还要朕分兵?”

皇太极的愤怒并非全无道理。此时清军的处境,已如走钢丝般危险——松山前线虽陈兵数万,实则虚张声势。

明军若真敢倾巢而出,清军非但难以抵挡,甚至可能溃退沈阳。而一旦松山防线动摇,进关的两支清军便成了无根之木,宁远的明军铁骑随时可能尾随而入,切断他们的退路。

皇太极深知,若此时抽调兵力增援青山关,松山必危;可若不救,尚可喜与阿巴泰的兵马恐将全军覆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