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学名张好古 > 第605章 河北告急

第605章 河北告急(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他的父亲孙讷听闻儿子的死讯后,也悲痛欲绝。他认为自己一家未能为国家和深州城尽到应有的责任,于是也选择了自缢身亡。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孙士美一家共有十三人与难。他们的壮烈牺牲,展现了他们高尚的气节和不屈的精神。朝廷已表彰孙士美的英勇无畏,追赠为太仆寺少卿,他的父亲也受到旌表。

这场深州之战,无论是对于清军的军事侵略,还是对于深州城的百姓和孙士美一家来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战争局势和社会背景,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巴林的勇悍体现了清军的狠勇斗狠精神,说明清军也是不怕死的。

而孙士美一家的壮烈牺牲则彰显了守城者的气节和担当。这些大明英烈照亮了我们对过去的认知,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十八,十九两天,督监高起潜率领关宁军在献县城外与清军展开大战,兵部有“昨接监臣高起潜贻臣手书,知献县十八十九两日交战,将士颇极勇往。”

兵部部差官回报,亲见监臣高起潜披坚执锐为士卒先。有一家丁被箭从目贯脑,犹驰马决战不休,则人人奋勇可知。

独以该邑城垣颓薄,火器全无,彼反背城距河,北向迎我。我虽死战,不得进薄城下,遂至沦陷。屠戮之惨,过于他邑。”可知当时战况之激烈,屠戮之惨。

“故城破矣!”崇祯十一年冬末,这声凄厉的哀嚎撕裂了华北平原死寂的天空。清军数万铁骑踏碎风雪,如决堤的洪水漫过故城倾颓的城墙。

督监高起潜亲率的关宁劲旅,在绝望的死守中被碾为齑粉,城垣之上,斑驳的砖石浸透血色,残破的旌旗斜插在堆积如山的尸骸间,无声诉说着抵抗的惨烈与败亡的迅疾。

烽烟尚未散尽,得胜的清军已挟破竹之势,裹着凛冽的寒风,兵锋如毒蛇吐信,锐啸着直扑运河命脉——德州与临清。整个帝国北方的命运悬于一线。

此时的德州城头,山东巡抚颜继祖的三千抚标营将士早已枕戈待旦。遵照兵部尚书杨嗣昌严令,这支轻骑衔枚疾走,沿着济南府经高唐州官道一路向北,马蹄踏破冰封的原野,终于在清军铁蹄抵达前的一日,如钉子般楔入了德州城垣。

颜继祖目光扫过城外苍茫雪野,他传令焚毁城外所有可资敌用的房舍、草料,坚壁清野。城下运河冰面上,民夫们正挥舞铁锤凿开厚厚的冰层,防止清军履冰强攻;瓮城内,新铸的“红衣大将军”炮黝黑的炮口森然指向前方旷野,这座运河咽喉被武装成刺猬。

几乎同时,西北方向的临清城楼,高大的“刘”字帅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悍将刘泽清亲率本部兵马,自景州急如星火沿卫河疾趋南下,亦抢在清军之前抵达。

临清城依运河而建的复杂水门体系成为天然屏障,沉重的铁闸落入浑浊的河水,溅起巨大水花。码头粮仓已被军卒严密把守,所有漕船悉数征用凿沉于关键水道。刘泽清按剑巡城,目光灼灼,厉声喝道:“但有退缩者,立斩阵前!临清在,则运河血脉不绝!”

几乎就在清军斥候的探马已能望见德州城墙垛口轮廓的同一刻,东面地平线上,另一股烟尘卷地而来。那是督监高起潜!他自故城败战中收拢残部,选择了一条最险峻却也最出其不意的路径——避开清军主力兵锋,率军自阜城悄然潜行,绕过景州外围,斜刺里直插德州东南郊外。

虽衣甲残破,人马疲惫,但那杆象征监军权威的猩红大纛,依旧在寒风中倔强飘扬。他抵达的位置,隐隐与德州颜继祖、临清刘泽清形成了犄角牵制之势。

清军前锋精锐勒马于德州城北五里坡。遥望城头,但见刁斗森严,旌旗林立,垛口后火器的寒光在冬日下闪烁不定;城下运河冰面破碎,障碍重重,攻城云梯难以靠近。

再探临清方向,水门铁闸森然,守军严阵以待。而更东南方向,高起潜那支虽败犹斗的关宁军残部,扎下的营盘壁垒间杀气未散,如同受伤猛虎盘踞侧翼。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