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赵州喋血(2 / 2)
冯登獒兼署二县而无力兼顾,灵寿亦自身难保。真定巡按张懋熺奏报称“县无正官,人心慌乱”,崇祯帝虽下诏惩处,然大局已颓。同期,卢象升因误判清军动向(以为岳托部欲西进井陉),驰援不及,十二月竟战死于巨鹿贾庄,真定防务益发崩坏。清军右翼遂乘胜掠灵寿、平山,会师广宗,肆虐直隶。
行唐之惨,非孤立事件。戊寅之变中,清军数次入塞,此次深入两千余里,破城五十余座。高阳城陷时,76岁孙承宗率全家八十余口殉国;赵州、栾城等地皆遭屠戮,真定府“十室九空。明军缺饷少援,如卢象升部“五日不饱”,高起潜竟纵兵掠民充饷。
此役映照明末政治腐败:崇祯帝刚愎多疑,杨嗣昌主政却忌卢象升之功,战后竟议其“才力不支”,赠恤不允。
民生困苦,天灾兵燹交织,华北如行唐者,遂成浩劫缩影。
十月廿二的晨星尚未隐没,赵州城在初冬薄雾中惊醒。卯时正刻,镶红旗精兵如黑潮般涌向西南城墙。
守军百户张勇在箭帘缝隙间窥见寒光——这种由竹篾编织的防御工事高达七尺,本为抵御流矢而设,此刻却成致命盲区。
他嘶吼着下令调转炮口,但四门红夷大炮仍卡在瓮城甬道:三千斤的铁铸巨物深陷泥泞车辙,二十名炮卒肩扛绳索的淤痕在晨霜中蒸腾白气。
城头守备呈现诡异割裂:西北角垛口挤满持鸟铳的乡勇,东南马面却空无一人。知州王端身着獬豸补服奔上敌台,见城墙雉堞间距逾三丈,八百守军如同撒在十丈宽城垣的芝麻。
他突然想起月前呈送真定府的求援文书:“赵州城周九里十三步,垛口二千四百,额兵止五百,请增戍卒......”话音未落,云梯铁钩已扣住西南水门。
辰初,第一缕阳光刺穿箭帘时,镶红旗甲士已凿穿城楼。州衙经历陈广心怀抱儒学印匣冲向明伦堂,被弯刀劈中后颈的瞬间,匣中《赵州志》稿本散落血泊。
在城东库房,守门千总王弘功带十七名亲兵以粮袋筑垒,火绳枪三次齐射后,最后点燃的火药桶将满仓漕米染成赭红色——这解释了为何“库被劫仓粮尚在”。
王端家族的悲剧在二堂院落上演。当清兵踹开穿堂门时,其幼子正将《孝经》塞入妹妹襁褓。后宅古槐下,十七具尸体呈环状倒伏,验尸仵作后来在腿骨间发现碎裂的州印——这位四品文官显然试图毁印殉节。
而州判张国器逃亡路线成为明代基层官场的隐喻:他携驿丞印躲进城隍庙神龛,训导候于衢怀抱儒学印藏身泮池,吏目庞三策竟蜷缩在验尸房的尸床之下。
乡绅的抵抗更显悲怆。原任南阳同知张腆率族中子弟巷战,其青铜腰牌嵌着三枚箭簇;生员刘士福等九十余人聚集文昌阁,以砚台为矢、经册为盾,阁前青石阶的墨痕血渍交融渗透,月余不消。
当幸存者从瓦砾中翻出太平府教天启丙寅科进士授施廉柱的遗体时,发现他手上还紧握一支断笔。
三日后,真定府推官徐楠踏过尚有余温的焦土。他在题本中记录了一个震撼细节:州狱幸存囚犯指认,当夜有蒙面人用狱卒钥匙开锁,二十三名死囚反持枷锁冲击清军侧翼,此即“狱囚有杀死者有放去者”的真相。
城西棺材铺账簿显示,仅十一月就售出薄棺四百三十七具,实际殓尸数不足三成;被掳的绣娘王氏托商队带回血书,记录四千八百名俘虏里,匠户比例高达六成。最锥心的是李氏 ,全族七十三户仅存一下老仆。
这场闪电陷落暴露明末边防的系统性溃烂。兵部档案显示,赵州城墙上次修葺在万历三十七年,箭帘设计沿袭嘉靖朝倭患经验,却对清军改良云梯毫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