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人命如草芥(2 / 2)
当夜,清军试图劫营,但韩养豫早有防备。在民勇的顽强抵抗和大炮的轰击下,清军劫营未果,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二十七日,清军见无法攻下唐山县城,便拔营向西南而去,唐山县城终于获得了保全。
然而,在这场保卫战中,四野乡民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清军杀戮的几乎没了人烟。清军可能在进攻过程中,认为唐山县实力较强,为了避免较大的伤亡,最终选择了离开。
这也是清军一贯的作风,遇有强敌则绕路或者不攻,只攻取防守薄弱州县。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清军的暴行都给唐山县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宁晋县的陷落和唐山县的保卫战,是清军铁蹄下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宁晋县因守城将士的恐惧和知县的逃跑而陷落,无数生命在清军的屠刀下陨落;唐山县则因知县韩养豫的英勇领导和将士们的顽强抵抗而保全,但四野乡民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寒冬,北风裹挟着肃杀之气席卷直隶大地。隆平县这座弹丸小城,在历史洪流中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当清军铁骑如潮水般涌来时,知县徐完一竟弃城而逃,留下满城百姓在绝望中挣扎。
据隆平情报记载:“崇祯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流贼攻城自北门冲破,在城绅士庶民妇女死难者无数,惜其人姓氏不尽传为可悼也。” 这寥寥数语,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生命的凋零。
徐完一的弃城,绝非偶然。明末官场腐败已深入骨髓,许多官吏在危难之际优先考虑自身安危。隆平县本为小城,城墙低矮,防御薄弱,知县本应组织军民坚守,但他却选择了最懦弱的方式——逃亡。
这一举动,彻底动摇了城防士气。清军如入无人之境,北门顷刻失守,城内的守军与百姓瞬间陷入混乱。徐完一的逃亡,则直接让隆平沦为屠场。官吏的失职,往往成为灾难的催化剂。
清军破城后,隆平陷入了地狱般的景象。绅士、庶民、妇女,无人幸免于难。情报中“死难者无数”的记载,掩盖了无数个体的悲剧。
有人试图反抗,但面对清军的精锐,他们的抵抗如萤火之于烈日。这种屠戮并非孤例。
隆平的悲剧,则是清军南下清洗的缩影。城中,母亲紧抱孩子倒在血泊中,书生以笔为剑却难敌利刃,商铺在火光中化为灰烬。这些无名者的牺牲,终被历史长河吞没,只留下“姓氏不尽传”的叹息。
隆平的沦陷,与其地理劣势密不可分。情报称其“形如釜底”,地势低洼易受攻击,城墙年久失修,形同虚设。
清军轻易突破北门,足见防御之薄弱。对比同时代跨塘的至和塘工程,隆平缺乏有效的军事屏障。
这种脆弱性在乱世中尤为致命:一旦敌军压境,小城便如纸糊般不堪一击。隆平的命运,实为明末边陲城镇的缩影——在王朝倾覆之际,它们首当其冲,成为权力博弈的牺牲品。
隆平的悲剧,折射出明末社会的深层危机。官吏贪腐、城防废弛、民生凋敝,三者交织成一张死亡之网。徐完一的懦弱,恰是官场生态的恶果。
乱世中,生命如草芥,但历史从未忘记警示:官吏的担当,是百姓存续的基石;而城池的坚固,需以民心为砖石。隆平的鲜血,终成后世镜鉴——唯有重拾仁政,方能避免重蹈覆辙。
一座座城的陷落,一个个生命的消失,战争是残酷的,往往是普通百姓承受的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