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上梁山(1 / 2)
科举作为选才的重要制度,自诞生以来,在各个朝代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就像是一条血管,连接着民间的贤才与朝廷的用人需求。
对于朝廷而言,科举是为国选才的关键途径。
在这个时代,讲的就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求的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无数寒门子弟将科举视为改变命运的希望,日夜苦读圣贤书,只为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
但是在宋室,荫补官员几乎占了天下六成的官位,真正科举上来的,却只有三成。再加上三舍法施行,馆舍之内,有权有钱则居上舍,无钱无关系,下舍也不得其位!
然而,如今梁山的科举开考在即,消息从腊月二十三张贴到各州县之后,这对开考的梁山和赴考的书生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倘若开科考试无人前来,无疑是读书人对梁山的一种否定,由此可能引发的民心震动,权威削弱都是梁山诸人不可承受的,可是即便如此,姜齐依旧要开科,因为随着所占根据地的扩大,官员缺口严重,管理已经跟不上发展!
即便是有王伦,裴宣,蒋敬在不停的把自己教导的学生分配出去,但是,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一个村子三个转业的兵足够管理好,可是一个县,所需的人员就不止这些了,更何况一个州,以及整个京东东路,甚至以后!
若能吸引众多读书人前来赴考,不管他们是真心,还是只为了做官,但是表面看上去,那便是梁山得到士绅的认可。
同时,这些前来赴考的读书人一旦通过科举进入梁山政权体系,也将为梁山注入新的活力,只是,其中有多少能在以后留下来,融合到梁山的群体中,就不好说了。
如今,梁山的科举即将拉开帷幕,成败在此一举。
镇东将军府内烛火摇曳,将众人的身影在墙上投映得忽明忽暗。
姜齐抱臂而立,静静听着孔厚、王伦、蒋敬与裴宣的争论。
案上散落着几人翻出来各种书籍,四书五经是基本,《九章算术》《初级数学》也都在,《宋刑统》《唐律疏议》被翻开之后,便放在了一边。
“四书五经,君子六艺,其中多少可以考的地方,如何不能出题?”孔厚抚着胡须,声音带着文人特有的执拗,“若说治国安民,圣人之道历经千年,自然能从中悟出治国之理。”
他抬手翻动案上《论语》,泛黄的书页沙沙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