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拉开序幕(1 / 2)
教授接着说:“不过,铜镜大多出土于墓葬,只有清末以后的少数遗存能在民间传承。受出土时的环境、后续保存条件影响,几乎所有古铜镜都会出现残缺、破碎、变形、粉状锈、点腐蚀、表面硬结物等病害,所以必须做专业的保护修复,才能让它们长期保存、展出,不至于彻底损毁。”
“修复流程你得记牢,一步都不能错。” 教授的语气带着几分严肃,“第一步是建立文物信息档案,要详细记录铜镜的来源、时代、质地、过往修复史、尺寸重量,还要精准测量腐蚀、残缺、裂痕的位置和程度,绘图存档,做数字化管理,确保每一项信息都完整可查;第二步是材质与腐蚀产物检测,用无损或微量检测技术,比如 X 线荧光能谱仪、激光拉曼分析仪、X 射线探伤仪 ,分析金属成分和锈蚀类型,据此制定修复方案,还要用能谱仪测合金比例,为后续调配补配材料做准备。”
他指了指胡春兰之前递来的资料,语气缓和了些:“这些前期工作,胡博士的团队已经做得很扎实了,你有时间可以仔细看看,能学到不少东西。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修复的核心环节,清洗、除锈、器型矫正、焊接补配、做旧、封护。每一步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尤其是除锈,必须精准控制力度,绝对不能损伤原始纹饰,那可是文物的灵魂。”
齐立昂重重点头,心里已经把后续工作的逻辑理得清清楚楚。此时库克刚好调试完无损探测仪,仪器发出轻微的嗡鸣声,像在宣告修复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按照教授制定的方案,修复要严格遵循 “协调一致”“可辨识”“最小干预”“可持续保护”“修旧如旧” 等原则,每一步都得反复推敲。而第一步核心工作,就是清洗除锈,这是整个修复过程中最关键也最危险的环节,一旦操作失误,造成的损伤不可逆转。因此教授特意叮嘱汤普森和齐立昂:“动手前一定要先观察器物表面的锈蚀层次,分析清楚哪些是有害锈、哪些是可保留的历史包浆,绝对不能盲目清理。”
清洗主要分两种方式:先进行化学软化,再做物理机械清洗。化学软化时,两人要调配特定的络合物溶液,将铜镜轻轻浸泡其中,溶液能缓慢溶解表面的疏松锈蚀物、可溶盐和土垢,还能让他们更清晰地观察锈蚀产物的结构。这个过程急不得,需要等待化学反应充分进行,有时还得反复浸泡几次。随着溶液慢慢发挥作用,铜镜表面的 “污垢” 逐渐褪去,原本被掩盖的龙纹、云纹轮廓渐渐显露,更多细节一点点呈现出来,看得两人都忍不住屏住了呼吸。
可即便经过化学软化,器物表面仍残留着不少顽固的硬结物,死死粘在纹饰缝隙里,挡住了毛刷轻轻刷洗,再用超声波清洗仪,利用超声气泡破裂时释放的能量,将硬结物迅速疏松、剥离;但仍有部分硬结物粘得极牢,只能动用手术刀等微型刃具,一点点将其切碎、剥离。这个过程需要极致的耐心,稍一用力就可能划伤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