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 >这个影帝不务正业 > 第870章 被鞭尸的串子

第870章 被鞭尸的串子(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粉丝们则是表达不舍与祝福。

尽管理解他对家庭的重视,但大量粉丝仍表达了对未来可能看不到他新作的遗憾和不舍,同时也送上了对他追求个人幸福的祝福。

而财经界关注点就比较奇特。

分析师们开始评估如果杨简真的逐步退休,对天眼影业乃至整个相关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潜在影响。他的个人品牌与公司价值深度绑定,他的“退休”计划无疑会增加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不过在深入分析和了解后,发现影响其实不大,杨简平时就不怎么管旗下公司的事情,他只把握大方向,具体的工作都是一群与公司深度绑定的高管在做。

杨简退休了,又不是彻底嘎了,和现在其实没多大区别,他依然可以把握公司发展的大方向。

杨简35岁退休的话题很爆炸,但是他计划拍摄“金陵大屠杀”题材电影的重量却是更重,讨论和报道更多。

希望作者写书认真写:“致敬!这才是顶级电影人该有的担当!”

小北风向天吹:“终于等到了!早就应该有一部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的、关于这段历史的重量级电影了!”

爱吃香辣鸭舌的古威:“支持杨简!需要多少钱我们众筹!一定要拍好!”

我妻赫本:“楼上的,你太小看杨简乐。他拍电影还需要众筹?不说他自身的身家,就是他个人的号召力,只要他说他的电影需要投资,你一定会看到一个神奇的现象,一群投资人屁颠屁颠主动溢价都要投他的电影。”

社交媒体上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敬佩和期待之声。这段民族痛史需要被铭记,而由杨简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演来操刀,无疑让国人抱有了极高的期望。

前些年不是没有导演拍摄相关题材,其中不乏张一谋这个级别的导演,也有陆串这样屁股歪的导演,但无疑都没有得到国内和国外观众太多的支持。

大家也想起了杨简和陆串之间的矛盾。

随着杨简半正式的宣布在未来会拍摄“金陵大屠杀”电影计划的舆论持续发酵,一些记忆深刻的网友和影评人迅速翻出了一段尘封数年的旧事——大约在2009年,陆川在《南京!南京!》上映时,杨简对于这部电影的批评。

两人当时在媒体和社交媒体上你来我往,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还是佟钢出面,两人才熄火。

当时支持杨简的人认为他一针见血,指出了影片最根本的问题所在。

由于影片中角川这个角色以及某些情节设置,大量愤怒的网友给陆串导演贴上了“陆太郎”的标签,指责他“替日本人洗白”、“消费国难”。

这场论战在当时算是电影舆论场的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虽然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平息,但许多人都还记得杨简对于陆串的批评。

如今,这段旧账被网友们重新翻出,放在杨简宣布要亲自拍摄“金陵大屠杀”电影的背景下,立刻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

用户:“卧槽!再去翻看杨简当年的评价,原来他那么早就看得这么透彻!当年我还觉得他有点小题大做,现在再看陆川那部电影,感觉完全被杨简说中了!还是当年太年轻。”

爱吃小鱼贴饼子的凌然:“我当初第一次看《南京!南京!》,我觉得还行,然后昨天我又看了一遍,越看越气。”

落云谷的王大宝:“陆太郎试图人性化侵略者,被骂太郎,他绝对不冤,个别的善怎么能代表普遍的恶?这是当年陆串不明白的地方,被叫陆太郎不冤枉。”

轻灵子曰:“我敢保证,绝对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期待杨简的这部‘金陵大屠杀’的电影!”

划过兲空:“反正我觉得陆串当年被骂‘太郎’不冤!杨简当年公开批评陆太郎,加上他的能力,他肯定能拍一部极其深刻的点来出来,起码他的屁股不会歪。”

类似的评论层出不穷,网友们纷纷跑到陆串最近一条微博下留言,几乎形成了“大型考古嘲讽现场”。

可以想见,陆串的处境瞬间变得极其尴尬和难堪。他原本可能已经逐渐摆脱了“陆太郎”这个标签的困扰。互联网虽然有记忆,但很多人其实是健忘的。但如今,这段往事被重提,而且是以这样一种将他作为“反面教材”、与杨简的“正面担当”进行鲜明对比的方式。

事实上也是这样,陆串对此感到非常郁闷和恼火。他直接关闭了微博评论区,避免直接面对汹涌的舆论。

串子现在是满腹的委屈与不解。他认为自己拍摄《南京!南京!》的初衷也是基于严肃的历史反思,试图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并非有意“洗白”。他认为杨简当年的批评就过于武断,如今网友的跟风嘲讽更是不公平。

不过有一点他是非常坚持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依旧坚持认为艺术创作可以有多种路径和解读,不应该只有一种“政治正确”的拍法。他觉得自己探索的“人性复杂性”同样有价值,即使不被所有人接受。

对他网友们拿他和杨简来进行比较,他尤其反感,认为这是舆论的绑架和简化。杨简的计划尚未启动,最终成果如何尚未可知,不能因为杨简其过往的成就,就断定他陆串在这个题材上不如杨简。关键是这种把自己过去的作品且他认为非常优秀的作品拉出来“鞭尸”,这让他觉得很不舒服。

总而言之,陆串知道自己不如杨简,也认同杨简可能会拍出更好的大屠杀题材电影,但他不认为自己当年拍摄《南京!南京!》的理念和想法有什么问题。

业内人士对此事的态度则更为微妙和复杂。

很多人私下认为杨简当年的观点更有力量,更符合当下主流民族情绪和历史认知。他们认为陆串的尝试在当时就值得商榷,如今看来更是“不合时宜”。

也有部分屁股歪了的人认为,对艺术创作的探讨不应该变成道德审判和人身份攻击。“陆太郎”的标签过于恶毒,现在翻旧账的行为也有些“落井下石”。他们觉得陆串的探索即使不成功,也有其价值,不应全盘否定。

更多人则保持冷静,认为这是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创作选择问题。他们期待杨简的电影能真正实现其宣称的目标,但也提醒公众,拍摄这样的历史题材面临巨大的挑战,最终还需用作品说话。

当然了,更多的人还是资本的心态,不管是谁拍?拍的是什么?能不能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多家重量级官方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或发表评论文章,对杨简的计划表示高度肯定和支持。文章强调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重要性,并赞扬电影人用艺术形式传递民族记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责任感。这相当于为该项目赋予了国家级别的背书。

无论是与杨简关系密切的,还是一些存在竞争关系的电影人,在这个话题面前都表达了一致的敬意。不管是远在好莱坞的张一谋,还是正在国内制作《长城》后期的陈诗人,亦或者是江文、宁昊、曹宝平等众多导演公开发声,表示支持杨简的这一决定很让人佩服。

大家都知道,金陵大屠杀的题材不好拍,张一谋更是拍过这个题材,他更是明白其中的难处。

杨简现在要去触碰这个题材,不佩服不行。

金陵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之所以难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少有电影公司和导演去触碰,其实是历史、艺术、商业、政治和伦理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这也并非电影公司和导演们缺乏勇气或责任感,而是面对这样一个民族集体创伤时,必须要面对很多极其严峻的挑战。

金陵大屠杀是人类、尤其是华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其暴行的尺度超出了正常人类的想象。如何在银幕上“真实”地呈现这种暴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伦理和美学难题。

如果画面过于写实和血腥,会变成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对观众而言也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感官折磨,可能导致观影体验极差,甚至被批评为“消费苦难”、“暴力奇观”。

如果有所保留或含蓄处理,又可能无法传递历史的沉重与残酷,削弱了事件的警示意义,容易被诟病为“隔靴搔痒”,无法触及本质。

任何细节上的艺术加工都可能引发史学界和公众的质疑。在这样一个高度敏感的历史事件上,导演的每一个虚构人物、每一句虚构台词都可能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一旦被认为与史实有出入,就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

金陵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深重的创伤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沉痛的情感记忆。导演拍摄此类题材,犹如在小心翼翼地触碰一个尚未完全愈合的伤口。他们背负着整个民族的情感期待和道德审判,压力巨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