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密切关注,随时汇报(2 / 2)
“林主任,我在快递驿站‘火角’看到了好多感人的故事,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默默奉献的人啊。”一个年轻的快递员说道。
林昭看着这些自发涌现的“火角”,心里充满了感动。
他知道,这些都是火种的力量,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他在记录本上画了一张“非正式火角分布图”,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个“火角”的位置,像一张张闪烁的星图。
评估当天,李哲带着一队人马前来,气势汹汹。
“林昭,我们要查看所有留言内容,并登记作者信息。”李哲面无表情地说。
林昭没有说话,只是递上一本装订好的册子。
册子很厚,里面全是匿名投稿的复印件,每一页都附有社区工作者的手写反馈。
“读完哭了”
“原来隔壁王婶的儿子也是退伍兵”
“我明天想来讲讲我爸的事”
李哲一页页地翻看着,脸色越来越阴沉。
他翻到最后一页,是一幅儿童涂鸦:一个穿着制服的人弯腰捡起地上的纸条。
李哲沉默良久,收起原定的整改意见单,只在报告末尾写下:“建议纳入民生服务基础配置。”
陈小满在医院值班时,遇到一位拒绝治疗的老年患者——赵伯,肺癌晚期,子女在外打工。
赵伯躺在病床上,眼神空洞,不愿说话,也不看任何宣传册。
他似乎已经放弃了希望。
陈小满想尽办法,想打开他的心扉,但都无济于事。
她想起母亲录音里说过:“疼痛闭嘴的时候,心已经先死了。”
于是她拿出随身携带的炭笔,在病历本背面写道:“我妈妈走之前,最怕被人忘记她说过的话。”然后推给老人。
赵伯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眼睛里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
“我老婆……死在非典那年,医院不让家属进……我想说给她听的话,一直憋到现在。”他终于开口,声音嘶哑而颤抖。
那一夜,陈小满帮他录下一段语音,放进医院刚设立的“声音档案柜”。
第二天清晨,护士说,他第一次主动吃了早餐。
周晚舟受邀参加一场社区心理讲座,主题是“如何面对集体遗忘”。
现场多是中老年人,他们脸上写满了困惑和迷茫。
“周医生,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苦,真的值得被记住吗?”有人问道。
周晚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播放了一段录音——正是陈小满母亲临终遗言的最后一句:“别让真相冻僵在档案里。”
全场静默,每个人都陷入了沉思。
散场后,一位环卫工大叔追上来,递给她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我兄弟掉进工地坑道那天,包工头说他是喝酒摔的。我不识字,但我记得他的名字叫刘大根。”
周晚舟接过纸条,当着他的面,用红笔把它誊抄在讲座海报的空白处,贴回公告栏。
海报上,赫然写着:刘大根。
她说:“记住了,就是抵抗。”
环卫工大叔看着海报上的名字,眼眶湿润了。
他喃喃自语:“记住了,就……是抵抗……”
深夜,空旷的街道上,只有零星的路灯发出昏黄的光。
“铃铃铃……”刺耳的电话铃声划破夜的宁静。
沈知节疲惫地拿起电话,语气不耐烦:“喂?什么事?”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沈主任,‘火种’的事情,越来越难控制了。”
沈知节揉了揉眉心,语气冰冷:“那就……控制住。”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说道:“恐怕……不容易。”
沈知节猛地坐直身子,语气严厉:“什么意思?难道你们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他们……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了。而且……他们似乎掌握了一些……不该掌握的东西。”
沈知节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事情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
“密切关注,随时汇报。”他挂断电话,眼神里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他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雾缭绕,遮住了他复杂的表情。
“这团火……到底会烧到哪里去呢……”深夜的末班地铁,车厢内空旷而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