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火忆堂没死(2 / 2)
屏幕亮起的第一晚,就有家属站在对面,泪流满面地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听着那熟悉的声音。
他们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和亲人相处的那些温暖的时光。
更令人意外的是,某天深夜,一位年轻女子蹲在屏幕前,用手机录制了一段视频。
“我爸三年前走了,没人听他说过这些……原来他最后惦记的是我爱吃葱油饼。”她在说明文字中写道。
这段视频很快就在网上爆红,感动了无数人。
市殡葬协会主动约谈了刘长贵,提出了合作试点“临终话语存档计划”。
“刘师傅,您的这个想法非常好,我们非常支持。我们可以提供场地和设备,您负责收集逝者的最后遗言,怎么样?”一位协会领导握着刘长贵的手,激动地说道。
刘长贵看着眼前这位领导真诚的目光,心中充满了希望。
李哲最近被派去协调一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纠纷,居民们因为利益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我坚决反对!装了电梯,我家采光肯定受影响!”
“我家住一楼,根本用不着电梯,凭什么要我出钱?”
“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是自私,一点都不考虑我们老年人的感受!”
面对居民们的指责,李哲感到非常头疼。
他知道,如果用传统的调解方式,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他决定另辟蹊径。
他向有关部门申请,调取了该楼三十年来的维修记录。
在厚厚的档案中,他发现了一个被尘封多年的秘密:四楼曾有一位独居老人,因为爬楼摔倒致残,但当年物业为了息事宁人,隐瞒了此事,并没有上报。
李哲将这份维修记录复印了一份,贴在了小区公示栏上,并在旁边附上了一张便签。
“张桂芳,78岁,2003年摔断股骨,医保不报,子女不知。”
第二天清晨,反对加装电梯的住户中,有人悄悄地撕下了自家门上的反对联名书。
一周后,全楼居民达成了一致,同意加装电梯。
施工队进场的那天,李哲站在工地围挡旁,用一支黑色记号笔,在角落里画了一个极小的火焰符号。
那火焰并不显眼,很容易被人忽略。
但路过的孙秀兰看到了,她的眼睛微微一亮,默默地记下了这个地址。
孙秀兰的《接力本》被一名热心的列车员带上了K309次列车。
这本承载着无数人秘密的册子,在车厢里悄悄地传递着。
一位初中生在末页写下了一段话:“我爸欠债跑路,我妈天天喝酒,我说不出口。”
当本子回到孙秀兰手中时,已经有了七段回应。
有劝慰的,有分享类似经历的,甚至有人留下了心理咨询热线号码。
孙秀兰看着这些温暖的回应,心中充满了感动。
她没有再缝补这本破旧的本子,而是找到了阿福,委托他帮忙印制了三百本空白册子。
这些册子的封面统一印着一行小字:“你说,风会带过去。”
阿福有些不解地问道:“孙姐,为什么要印这么多?而且还不署名?”
孙秀兰笑了笑,轻声说道:“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敢写出来。”
第一批册子通过车站志愿者、校车司机、夜班护士等渠道,悄悄地投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两周内,三个城市的火车站都出现了“留言角”。
有人用口红写,有人用胶带贴便签,内容从遗言到告白,无所不包。
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声音,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温暖着每一个孤独的灵魂。
夜晚,市规划局档案科的临时工周正,揉了揉酸涩的眼睛。
他面前堆满了成山的废弃城建档案,都是些没人要的边角料。
他拿起一份落满灰尘的文件,封面上写着“纺织厂改造项目”。
他漫不经心地翻开,一张旧照片从里面滑落……周正眯起眼,盯着那份发黄的名单,老花镜下滑到鼻尖。
二十多个签名,歪歪扭扭,笔锋却出奇一致,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他搓了搓手指,翻到名单末尾,三个名字赫然被鲜红的笔迹圈出:王建军、李桂香、叶振国。
叶振国!
他心中一震,这个名字,他隐约记得在哪里见过。
他立刻调出尘封的旧资料,一页页地翻找。
终于,在一份当年的项目审批报告上,他找到了桂花巷项目的负责人——赵文山!
那个如今在市里呼风唤雨的地产大亨,徐墨辰家族政商网络里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周正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他预感到自己触碰到了一个巨大的秘密。
他立刻将这份资料打印出来,准备上报。
然而,就在他点击发送邮件的那一刻,电脑突然死机,屏幕一片雪花。
他拔下U盘,想拷贝一份备份,却发现U盘也无法读取,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屏蔽。
当晚,周正忐忑不安地回到家。
他注意到门口的鞋垫被人翻动过,阳台晾衣绳上夹着的文件夹,也少了一页关键资料。
他没有报警,他知道报警没有用。
他强压下心中的恐惧,将剩余的资料全部扫描,然后匿名寄给了五个不同的媒体邮箱。
在每封邮件的末尾,他都写下了一行字:“火忆堂没死,它只是换了地方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