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零一章 至德(2 / 2)
朝鲜所有的史料和政府文献全部使用汉语书写——不只是汉字而已,而是直接用汉语文言文来写,标准得和朝廷的史书有的一拼。
虽然朝鲜人嘴上确实一直说朝鲜语,朝鲜人完全能够容忍口语和书面语完全分离的状况。
朝鲜士人在这里具有相当强劲的韧性,他们发明了一种“吏读文”来作为这种“杂糅状态”的媒介。那既不是朝鲜语,也不是汉语,只是一种根本就没有人会说的混合语。
比如汉语中说养蚕的方法会说:蚕为阳物,因而厌却水汽,吃破桑叶,而不饮水
在吏读文里面就会写成:蚕【段】阳物【是乎等用良】,水气【乙】厌却,桑叶【哛】喫破【为遣】,饮水【不冬】。
乍看起来莫名其妙,但吏读文会在这里把名字和动词完全替换为汉字词,然后把朝鲜语自己的虚词写成【段】、【乙】、【不冬】。
这是一种非正式的书面语——毕竟,不是所有朝鲜人都是文豪。一些低级书吏还是得写一些至少能看懂的东西。
“等下.”维多利亚注意到了这个词,“这种混合文体叫什么?”
“叫吏读文。”商洛答道。
“埃及.还记得我刚才说的吗,历史在这里还真是巧。埃及的书吏体,就是这么产生的。”
毕竟圣书体在埃及,就算是神职人员也不能全部解读明白,但是日常文书工作需要进行——于是就有了书吏体。这和朝鲜产生吏读体的过程几乎一模一样,而且造出来的东西也非常类似。
而吏读体之下的谚文,就成了某种和“科普特字母”差不多的东西了。它完全没有表意的功能,只能像字母一样表音。到了这一步,就算学会了这样的书写方式,在上层看来也和文盲没有什么区别。在朝鲜人看来,这就是属于“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
【科普特人望向朝鲜人,简直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其实,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我在科普特人身上看到了一种悲哀的可能——如果我们的文明退化,那很有可能就会退化成朝鲜人那样了。”
因为科普特人就是失去了主体文化的埃及人。在上层建筑被一锅端,被希腊人统治275年之后,埃及文化只能在历史的夹缝中找到自己了。
“还好.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朱先烯松了口气,“这就是为什么,太祖高皇帝有光耀千古之功勋。如果让前元延续下去,我们恐怕也会变成这个样子——当然,现在轮到我们来拯救埃及文化了。我们要重新让文化的主体,从罗马、希腊人的手上回到埃及人自己的手上。”
【所以这真的不会让埃及人彻底消失吗?这下连文化都没了。】
朱先烯摇了摇头:“无论形式如何,我把主动权重新交回给他们了。这就是吊民伐罪,兴灭继绝。我们保存了埃及的宗庙和祭祀,这之后就靠他们自己了。这可是至德,至德啊。顺便,我们还附送了阅读汉字文献的能力呢。朝鲜人爱看的三国演义,也给他们看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