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章 读书人(2 / 2)
不管是做官还是做人,都应该做好眼下。
而不是为了科举,才去教书育人,整个就是本末倒置。
可偏偏他不能说平西侯的做法是错的,西南地区教育真的不行。
“校长。”
门口忽的又有人了,来人敲敲门,在校场例行公事的说完话之后,只是眨巴眨巴眼睛:“我是驿站的,有一封苏如新的信,校长您查收一下。”
说着,来人入内,将一个小本本递过来
,这是签收的凭证。
识字的人写字,不识字的按手印。
“多谢。”
校长苏如新签字后,将人送到门口,回来拆开信封方才发现,信来自于贵州,是徐渭写给自己的。
信的内容很简单,西南需要老师,更需要好的校长,你来不来?
“去还是不去。”
直到放学回家,苏如新脑袋里面想的还是去不去的问题。他不求科举,陆子吟的政策对他并无作用,他不准备科举。
但教书育人一事,他却是不知道该不该推辞。
想了又想,他没有答案,便索性一封,书信给师兄陈九川。二人都在南直隶,相隔不过数百里。
不过两日,他便见到了自己的师兄。
“走,与我一道前往龙场。此番不悟道,去讲学。”
龙场便在贵阳西北,勉强算是一个县。
“师兄此番前来,只是为了讲学?”
“西南即将大治,北方有其他门人,南方正好你我兄弟二人弘扬心学。此番你我并非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大明!”
大明是什么样子,不言而喻。陈九川以及苏如新不愿意当官,并非是个例,而是十分广泛。
正德也好,嘉靖也罢,都有自己的方式跟文官斗争,嘉靖还成功了,让现在朝堂
上面的官员互相牵制,皇帝手中的权利空前的大。
这让陈九川看不到朝堂上面的希望,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民间,希望心学发扬光大之后,能够改变大明现状,让尸位素餐的官员少一点。
只可惜,他的想法只是想法,难以践行。
许多心学门人,之所以学了心学,要么是追赶时髦,要么是想要靠着心学提携,当上大官。
很少有人是真的对心学感兴趣。
陈九川算一个,他认为自己的师弟,也在龙场跟随老师的苏如新也是其中之一。
只可惜苏如新运气不好,是苏州府人,是江南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乡试根本考不中举人。
随后,苏如新就摆烂了,看着教书育人,倒是得了一些成绩,名声很好。
名声好是大明做许多事情的前提,让你们总是相信道德好的人做事更靠谱,道德不好的人,则是坏人。
但事实上,名声只能决定一个人的上限,而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下限。
朝廷有很多人的名声都不好,尤其是平西侯。可平西侯就是那个改变了大明的人,在嘉靖一朝做的事情堪比开国。
改制,暗地里面的斗争不知道有多少。
要不是平西侯杀得人头滚滚,根本没人愿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