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 >人间何处是长生 > 第八十三章 异人语 (五)

第八十三章 异人语 (五)(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明德肯定点点头,他相信佛祖是存在于世的。

“既然有佛祖,那怎么不能有神仙,他们不都是书里传说的人物?”姜鱼摊手一句,他还真的想去看看那位口口相传的仙人是何模样。

“这,这两者怎么能一样,佛祖是渡人,是慧者,神,神仙是……”明德是个典型的嘴笨说不过,话接了一半就不知道怎么反驳对方,姜鱼看着对方着急语塞的样子一笑,凑近小声说出自己的意图:“等咱俩惩戒过了放出去,也去瞧瞧那个神仙呗。”

“啊……啊?这要去哪里看?”明德傻眨着眼看着姜鱼,明显没听懂他在说什么。

“宫门前啊。”姜鱼眼光朝着皇城正门的方向一瞟,“他不是登那个什么台子昭告,咱们遮的严实点趁人多挤过去,也看个热闹。”

“可,可是……”明德心里还是有顾虑,了然告诉他池不群委托寺内好生看着姜鱼,避免被歹人暗中盯上,而且他们的脚上都带着囚犯象征地镣铐,出去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的身份。

姜鱼见他支吾吾当即打断,直接问道:“哪有什么可是,你就说去不去。”

明德低头盯着抄写一半的佛经又陷入纠结,自己本来对这事这没少兴趣,但被姜鱼左一句劝说右一句忽悠,心中也冒出一点想去的苗头。他本就比姜鱼长不了几岁,也是一样处在年少气盛的时期,遇见新奇事自然想一瞧,不过因为身在佛门所以不得不藏起来躁动心思,但自从姜鱼来了,那份暗压在心底的活跃想法又翻上来,眼神有意无意瞟着宫门的方向,深思酝酿半晌,小声咕哝道:“那……就,就看一眼。”

“得嘞。说定了。”拉着人下了水,姜鱼高兴一拍手,坐下抄写也有了干劲,提快速度等着早日出去一观仙人容貌。

这边的宫殿回廊下,一人影匆匆行过,快步赶往一座宽阔的宫殿下。

皇宫里有两处存放书典历史的地方,分别称作修书院和殿书院,前者内藏的是前朝的各种典卷,后者内藏的是当代天子的过往,池不群穿过正门的前场,从宫中偏侧的朱明门进入,下马快步行向收放着前朝历史记载文卷的修书院,看守兵士的都认得天衙寺的长卿和少卿,所以不用查他的寺牌,知晓了对方来意就放人进去。

修书院内的书架上摞放满记载的国中以往各种变故,从立国初开始,按时间整整齐齐摞放好,众多的卷册堆在一起,原本光照充足的房间也被堆得光线昏暗,池不群举着铜灯按年份一格一格找过去,一直找到木架尽头,在一处最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弘道五十七年的纪录卷宗。

虽然并不常来修书院,对其中具体堆放卷录的数量不清楚,但还是让他有些意外,弘道五十七年的卷宗只有寥寥几层,和旁侧塞满的书架一对比,实在少得可怜。虽说几月后新政更迭中途断了记载,但书册厚度也不至于如此的单薄。

池不群将铜灯挂在木架的灯托挂架处,从第一册开始详细阅读,刚翻了没几页,眉头当即微皱起来。

弘道五十七年的记载被人做过手脚。

也就是芦槿说的上元节那几天,只详细记载了宫外的情况,宫中的情况写的十分含糊,其中一天更是简单的只有几句话,仿佛当时的记录官忘了这段时光,直接跳过记载别的事情。

这不正常,非常的不正常。上元节是国内其中的一个大节,每个纪录的史官都会详尽描述这几天的事情,文字纪录几乎精确到每一个平民百姓在这几天的游玩出行,更不要说宫中的这些人,常理不允许出现模糊不清的记录话语。池不群仔细检查纪录的书卷,没有被撕毁或是覆盖重写的情况,看来不是后人人为的篡改,是当时的史官就书写成这个模样,莫非是在故意掩盖掉什么事情……

眼光接着向下一读,看到夹在上元节当天记录中的一句话“上元节,太医署内太医令芦怀仁辞官,太医令空缺一人”。

“芦怀仁”。池不群眼神一亮,他记得这个名字,在襄州与贺敬亭的交谈中听过,他是芦槿的爷爷。

芦槿想弄清楚弘道五十七年上元节那夜太医署发生的事,莫非就是芦怀仁为何辞官一事?池不群略在推测,继而又想起有几丝联系的另一人,便是寺里的医官华问生,他也是前朝太医署中的太医令。

宫中太医署内太医令的职位共设两人,那他是否知道其中的详情?

再往下的内容并无其他特殊,无非就是民间琐事、天灾人祸一类,一直到新政更替那里断了纪录,池不群翻回方才几页盯着那块模糊的内容深思,看着看着心中习惯性冒出一个疑问,顺手又看了前面相邻几年里有关太医署的文字记载,越看心中的疑问越大:

芦怀仁为什么偏偏选择在上元节辞官还乡?

如果说是躲避换政战火,那也太过匪夷所思,当年新政更迭的冲击谁都未预见到,乃至战争生变的前几天,全国上下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气象,就连华问生也是被迫卷入那次动乱,锒铛入狱,关了数年才得以释放,而看之前的记载,芦怀仁在太医署中一直恪尽职守平静无事,怎会突然选择离开,时间还如此的凑巧,这倒是有点让人生疑,有些像事先计算好的行动。

莫名的行为让人不解,在天衙寺历练出来的敏锐感觉告知自己:芦槿的爷爷,似乎藏着一些秘密。

池不群当即从标着“弘道”年号的过往卷录中,一卷一卷翻查载有“芦怀仁”的文字,终于在弘道四十年的其中一卷里,看到这个名字最开始的记载。

“弘道四十年,襄州湖安县人士芦怀仁入职太医署,年值十八,官拜太医令。”

真是着实厉害。池不群心里一声感叹。

因为太医署中最高的官职,就称为太医令,一共两名,一入宫就能当上众多太医的领班,若非有当世绝高的医术,难以一步登顶,除了芦槿的爷爷,目前仅有一人能做到和他一样,而那人就是华问生。

史卷中记载,十八岁的芦怀仁当上太医令后,就一直安稳的坐在这个职位上,为宫中各位达官显贵和前任皇帝施医,并且在先前国中爆发的两次瘟疫中,他与各方医者联手医治,将瘟疫的规模和死亡人数控制在极低范围内,大大减少了国库财政的损失,加之医术高明,很是得皇帝的厚爱,而且在官场交际上,他也是低调谨慎相处,没招惹过大的是非。

按理说这样的处事和发迹,一直到任满还乡都不成问题,没有什么能突然离开皇宫的理由,池不群满带疑问接着往下看书载内容,读到其中一年忽地眼神一惊。

“这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