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榆木脑袋(1 / 2)
## 我的骨头在海底歌唱
>深海潜水员在海底发现一具会唱歌的骷髅,
>每当月圆之夜,它便用肋骨敲击沉船,
>奏出令人迷失的旋律。
>听完第三首歌的人,都会自己走向大海,
>成为新的骷髅乐手。
---
“幽灵号”的残骸躺在二百米下的黑暗里,像一头搁浅的巨兽骨架。李琟的潜水器灯光切开亘古的黑暗,缓缓掠过扭曲的金属和絮状沉积物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孤独。在这片连磷火都吝啬光临的海底,死亡是唯一的常态。然后,他就看见了那具骷髅。
它斜倚在“幽灵号”断裂的主桅杆旁,姿态异常安详,仿佛只是小憩。白骨上纤尘不染,与周围锈蚀、覆盖着厚厚海洋生物的环境格格不入。李琟的心跳在寂静的个人潜水器里咚咚作响,他调整镜头,推进操纵杆。就在灯光完全笼罩那具白骨时,一阵极其细微的、类似敲击金属的叮咚声,透过水体传入了潜水器的外部拾音器。
不是幻觉。
那声音断断续续,不成曲调,却带着一种冰冷的、非人的韵律。骷髅空荡荡的眼窝对着上方,仿佛在凝视永远无法看见的月亮。李琟的呼吸屏住了,职业素养让他第一时间开启了全频段录音和设备自检,但所有数据都显示,声源就在前方——那具白骨,它的指骨,正无意识地、极其轻微地刮擦着身旁一段锈蚀的船体龙骨。
他带着这段惊世骇俗的影像和音频返回海面支援船“海风号”。最初的震惊过后,是席卷而来的狂热。如果这是真的,将是海洋考古学、不,是人类认知领域的颠覆性发现。船长,一个迷信且谨慎的老家伙,盯着屏幕上定格的骷髅画面,脸色发白,嘟囔着“海妖的诅咒”,建议立刻封存资料,远离这片海域。但随船的生物声学家陈薇博士双眼放光,她反复播放着那段音频,指着频谱分析图上几个异常和谐的峰谷,激动地宣称这“不符合已知的任何自然或人工声学原理”。
在陈薇的极力主张和研究所高层的远程命令下,“海风号”留了下来,决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测。李琟是首席潜水员,他别无选择。
第二次遭遇是在十天后的月圆之夜。潜水器再次悬停在“幽灵号”上方。这一次,无需拾音器,李琟透过舷窗,亲眼目睹了那诡异的景象。骷髅的整个上半身微微抬起,右手的几根肋骨,以一种僵硬却精准的节奏,交替敲击在身旁一块相对完好的铜质船壳上。
叮——咚——铮——
不再是杂乱的刮擦,而是清晰的、空灵的旋律。那声音仿佛直接钻进脑髓,冰冷的海水成了最佳的导体。李琟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眼前似乎闪过一些破碎的画面:翻涌的泡沫,巨大的、苍白的月亮,还有……一种强烈的、回归母体的渴望。他猛地甩头,强迫自己专注于记录设备。旋律持续了大约十分钟,然后戛然而止。骷髅恢复了他第一次见到的静止姿态。
返回“海风号”,陈薇的状态让他不安。她几乎彻夜不眠地分析着数据,眼窝深陷,嘴里反复念叨着“完美的频率”,“灵魂的共振”。她截取了一段旋律,设成个人终端的提示音。李琟偶然听到过一次,那短短的几秒钟,让他脊背发凉。
观测期的最后一个夜晚,又是月圆。船长拒绝再让李琟下水,风险太高。但陈薇坚持必须获取最后一次、也是最完整的“演奏”数据。她甚至提出,如果李琟不去,她可以穿着轻型潜水服下去。最终,妥协的方案是李琟的潜水器停留在稍远的安全距离,通过高精度远程设备进行观测和录音。
深海,永恒的午夜。潜水器的灯光调到最低,只勾勒出“幽灵号”和那具白骨的模糊轮廓。当惨淡的月光(一种错觉,这里根本看不到月光)似乎透过数百米的海水施加它的影响时,骷髅再次“活”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