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天若不公,便反了这天!(2 / 2)
“老子弄死你,让你早登极乐。”
王继恩恼羞成怒,下令每日只给一碗水、一碗粥,饿不死就行。
反观义军,对待宋军俘虏却是天壤之别。
疗伤治病,饮食与义军同。
更带着他们走访乡里,看分了田的百姓,生活过的怎么样,了解百姓为何支持义军。
他们甚至还旁听了几场军政会议。
会上众人争得面红耳赤,出发点却永远离不开一个“民”字。
“民”真正的民,是朝廷从不在乎的民。
“三代之治,亦不过如此。”一位被俘的都虞侯喃喃道,眼神痴迷。
又一个月后,战事陷入胶着。
义军开始释放俘虏。
百夫长以上将领暂扣。
伍长、什长及普通士兵,欲归宋军者,赠衣赠粮,礼送出境。
欲返乡者,可暂留俘虏营中,以免义军兵败后,他们被当作“从贼”清算。
若义军打出四川,便发路费,助其返乡。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不打不骂,疗伤治病,一视同仁,甚至为你安危考量。
这样的军队,只在天幕里听过。
但原来不需要等到后世……原来现在也能做到!
等待返乡的俘虏们坐不住了。
不让我们打仗,让我们当民夫运粮行不行?
王小波仍摇头:不可,百姓当民夫尚可解释,但你们当民夫,宋军仍会认定你们从贼。
“我们一群大男人,总不能白吃粮食!”
“那就去帮百姓种地、修屋吧,以工换食。”
于是,俘虏们扛起锄头,走向田间地头。
被俘虏本是屈辱的经历,却在这里感受到了尊重。
他们听百姓欢天喜地的讲分了多少地,来年能收多少粮,仿佛也看到了自家的希望,跟着开心起来。
但随即又是一声叹息,义军还被堵在川蜀,有覆灭之险。
~~
而那些选择归队的俘虏,境遇却截然不同。
关押、审查、盘问,必须证明自己未投敌,非间谍。
若言语间稍流露出对义军政策的认可,轻则斥骂,重则鞭挞。
“我要听的不是乱贼给你们治病疗伤,是乱贼的粮食储备、军队部署。”
“可这些,我都不知道啊。”
“你不是旁听了反贼头领的会议,你连会议都可以听,这些你不知道?”
“除了待在俘虏营,我们只走访了百姓,都被义……乱贼士兵看守着。”
“那他们会议都说了什么!”
“说了……如何不影响农耕,哪里需要打水井,哪户家里只有老人妇女,要派士兵帮忙种地。”
负责审查的将领都气笑了,“你是说,被我大军重重围困,他们还在讨论打水井、帮寡妇种地!”
“不是寡妇,是老人妇……”
“够了!”将领站起身来怒斥道:“没用的蠢货,人家演戏给你看,你还当机密汇报上来,傻而不知之!”
将领转身就走,只留下一句:“你被编入陷阵营了!”
高顺的陷阵营,个个骁勇善战,装备精良,精锐中的精锐。
但很明显,将领说的陷阵营,并不是这种部队。
它不过是敢死队的别称罢了。
归营者瘫倒在地,悔恨交加。
他终于明白了,为何好友会劝自己留在返乡队伍。
好友不知道义军能不能打败宋军,但他知道留在义军还能多活两天。
回来了,铁定是送死。
仗打到这个份上,王继恩不得不如实上奏。
要么动用更多兵力,硬碾过去。
要么,给出更大代价,招安。
赵光义脸都气绿了,却无可奈何。
看战报,不说举全国之力,至少也得动用小半之力,才能剿灭这股乱贼。
但外有辽国虎视眈眈,自己动用精锐部队,他就要南下了。
最终,他咬牙开出天价条件。
封王小波为蜀王,割据现占之地,军政自主,只需称臣纳贡。
他想的是缓兵之计,先稳住边疆,再秋后算账。
然而,王小波连虚与委蛇都懒得做。
他只回了一句话:“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随信附上的,还有一幅后世教书先生的画像。
朝会上,赵光义将画像与回信示于群臣,旋即拂袖而去。
意思很清楚:别再内斗了!
乱贼要是出了四川,你们和你们的家族,都要朕一起下地狱!
他甚至将副本快马送与辽国萧绰。
朕要全力剿贼了。
你若自信在朕被打败后,能挡住他们,就趁现在南下来攻我大宋吧。
~
成都郊外,原宋军俘虏李三言心急如焚,找到相识的义军军官。
“蜀王还不够吗?”
“自治军政,你们可以在蜀地施行你们的政策了!”
“宋军真动全力,你们打不过的!”
“快去劝王大将军接受招安吧!”
然而,从军官到士兵,都告诉他:这不是王小波一人的决定,是全体军民在“诸葛会”上达成的共识。
李三言找到他帮忙种地的王二叔:“二叔,您也参会了?”
“没得,”王二叔笑道,“但涉及国家大事的会议,村里每十户可以选一人去哩。”
“回来都要讲给大家听嘞,嘿,国家大事,咱们种地的也能听能议了!”
李三言见王二叔乐呵呵的模样,显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危险性。
他急道:“王二叔,义军若败了,他们会死,你们这群信了他们学说的人也会死!”
“连你们的道理都会被烧光、改掉!”
“接受招安,活下去不好吗?”
王二叔收起了笑容,神色肃穆。
“你刚来时,不是问为啥家家门口都挂块白布?”
“那是上吊布,也是发丧布。”
“赵宋灭了孟蜀,先搬孟家,再搬大户,最后就轮到我们穷骨头。”
“没钱交税,儿子就被抓去为奴为仆。”
“没儿子,女儿就被拖进军营糟蹋,再卖进窑子。”
“那布,是给女儿准备的……官兵来时,就挂梁上自尽。”
李三言如遭雷击,颤声问:“若……若只有老人呢?”
王二叔笑了,只不过笑的有点渗人。
“他们还是很尊老的,会客客气气的把我们请到县里商量。”
“等回来,地就成了大户的了。”
“我们去告官,人家拿出盖好红印的地契,就直接判我们输!”
“识相点的,领两把铜钱认栽。”
“不识相的,关进大牢。”
李三言终于明白,为何义军能星火燎原。
原来百姓早已是干柴,只差一粒火种!
“可你们赢不了的!”
“都会死的!义军、你们,都会死的!”
“连你们的故事、你们的理念都会被焚毁、被篡改,你们会在史书上被写成十恶不赦之乱民!”
“接受招安,过安生日子,不好吗?”
王二叔摇了摇头,眼中却有着前所未有的清澈与坚定。
他念叨着从义军学堂听来的一句话: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天下受苦人是一家。”
“今天我们图自己安稳接受了招安,不打出去救他们。”
“明天,外面那些受苦人,就会被宋军骗着、逼着,来杀我们。”
“就算我们被这世道吞没了……”
老人望着远处绿油油的稻田,轻声道:
“好歹,给这人间留下了一点火种,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