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大明是怎么当上朝鲜爸爸的?(2 / 2)
那么,朝鲜为何不反抗,甘愿任人宰割?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实力差距,判若云泥。
高丽王朝的君主经常当元朝皇帝的女婿,蒙古人就把从欧亚大陆拿到的优质战马放养到了朝鲜半岛。
自元朝灭亡后,朝鲜一直怀揣着“大国梦”,而实现梦想的重要一环便是建立强大骑兵。
他们继承了高丽王朝从元朝带来的欧亚良马遗产,鼎盛时期拥有十余万匹肩高超过一米五的骏马,数量与质量均颇为可观。
明太祖朱元璋洞悉其心思,抛出了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阳谋。
他最初以高于市价十倍的金银收购朝鲜马匹,诱使朝鲜不断扩大养马规模。
朝鲜君臣欣喜若狂,以为找到了强国富民的捷径。
然而,这甜蜜的陷阱刚刚布下。
待朝鲜马政膨胀到一定程度,朱元璋便开始逐步压价。
先是改用丝绸、茶叶折价,后来甚至将价格压至辽东下等马的水平,偶尔还掺用不断贬值的大明宝钞支付。
朝鲜有苦难言:拒收宝钞等同于挑战明朝金融体系,这罪名他们担待不起;若反抗,刀兵之灾立至。
这便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即便朝鲜有能臣看出朱元璋这是仿效管仲之策,也只能硬着头皮跳下去。
毕竟,贵族需要中原的茶叶丝绸,百姓和战马都需要粮食草料,命脉已被牢牢掐住。
到了永乐朝,朱棣将这套策略玩得更加炉火纯青。
永乐六年,朱棣先“慷慨”地允许铜制火器技术传入朝鲜,随后便以“协同征伐鞑靼”为名,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强索一万匹战马。
朝鲜试图讨价还价,朱棣直接点出其命门:“造火器的铜料和火药,你们能自给吗?”
打了一巴掌之后,朱棣又给了个甜枣。
朱棣表示只要朝鲜进贡,大明就给朝鲜的赏赐里,额外加上两百门“神机箭铳”。
不过,朱棣同时也派出官员严格检验马匹质量,“肩高不足四尺者,悉数退回”。
永乐十年,朱棣再次要求朝鲜进贡一万匹战马。
马匹价值五万两,但朱棣只给五千两。
朝鲜不肯吃亏,但是朱棣下诏给朵颜卫:“朝鲜若怀二心,尔等可胁之,以彰天威!”
于是朝鲜表示,朱棣爸爸,我是您的乖儿子,我的就是您的。
朱棣时期的朝贡体系有个鲜明特点:除非是极其贫瘠的藩国,否则贡品必须有大量马匹。
他每次对外用兵损失战马后,便径直向朝鲜索取,美其名曰“购买”。
朱棣没给宝钞,但性质相差无几。
买马时按宝钞面值计价,付款却按实际购买力。
打个比方,好比朝鲜有一个鸡蛋,价值一两银子。
大明想买这个鸡蛋,应该给朝鲜一两银子。
但是朱棣表示大明有宝钞,以宝钞换算。
但是一两面额的宝钞,现在不值一两银子,只值一文钱了。
所以,大明只能给朝鲜一文钱。
并且,朝鲜拿到钱后,必须购买部分大明的高附加值产品,如丝绸、茶叶等。
剩下的钱,才能够自主选择是带钱走,还是买货带走。
这无异于用一堆废纸换走真金白银的良驹。
朱棣:俺没给宝钞啊,俺给的可是铜钱和银子。
俺可比俺爹要脸多了,宝钞那玩意儿,擦屁股都嫌硬。
俺从来没坑过藩属国,给的都是真金白银!
~~~~
更狠的是,随着优质种马被大量“进贡”至大明,朱棣竟派人将朝鲜本土剩余的优质种马也尽数阉割,从根本上断绝了朝鲜养马的希望。
朝鲜的骑兵强国梦,就此彻底破碎。
民间悲歌四起:“天朝爹要马,亲爹卖儿啦,卖儿换粗布,布破儿无家。”
骑兵之路被堵死,朝鲜转而谋求火器自强,火器国有化!
然而,火药颗粒化、硝石提纯等核心技术被大明严格封锁。
于是,朝鲜发挥祖传技艺——去大明偷!
朝鲜世宗曾派间谍潜入辽东火药坊偷师,却因大明将关键工序均交由盲人工匠操作而失败。
火器之路不通,那就继续搞骑兵。
但大明对朝鲜实施严厉的马禁政策,禁止马匹流入朝鲜。
于是朝鲜走私种马,在济州岛秘密设立牧场。
正统七年,朝鲜有两千匹一米三以上的战马。
但此事被大明驻朝太监尹凤查获。
官方理由:女真人举报朝鲜抢马、偷养种马。
尹凤问罪于朝鲜国王。
朝鲜国王说女真人诬陷自己。
尹凤又拿出逃亡大明的朝鲜养马工人的供词。
朝鲜国王说这些人是朝奸,证词不可信。
尹凤反问:“那你的议政大臣(相当于宰相)黄喜劝你不要养马,他也是朝奸呢?”
随后,大明以朝鲜“朝贡不力”的理由,将朝鲜马匹没收。
而更奇的一点则是,尹凤也是朝鲜人。
朝鲜国王问他:“你在朝鲜国内吃拿卡要,残害母国百姓,帮大明监视母国,你也是朝鲜人,你为什么要当朝奸?”
尹凤反问:“你们送我去大明当太监的时候,把我当朝鲜人了吗?”
经此一连串精准而残酷的打击,朝鲜终于认清现实,彻底臣服。
骑兵梦碎、火器梦碎,朝鲜对大明才真的开始“万世不渝”。
打不过大明,自己也发展不起来,需要大明爸爸保护,不忠心耿耿还能怎么办?
朱棣现在只是派人来传播汉文化,没想动国王、两班贵族。
但朝鲜要是稍微露出不情愿的意思,朱棣会毫不犹豫的把《汉书》扔朝鲜国王脸上,然后派大军来重设汉家四郡。
所以,面对大明派来的“教师团”,朝鲜两班贵族和国王不仅不敢有丝毫怠慢,还严令属下必须将这些教书先生当祖宗一般供奉起来。
毕竟“教师团”里年龄最小的都四十有五了,最大的都快七十岁了。
朝鲜生怕有人因年老体弱病死异乡,给大明留下兴师问罪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