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北伐!北伐!(2 / 2)
曹太后微微动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既有对赵曦的疼惜,又有对局势的担忧。
于是这件事便又僵持了下来,赵曦见状只能是召富弼、顾鹤几人进宫,试图来打消曹太后的疑虑。
几人也知晓曹太后并非是顽固不化之人,只要能摆事实讲道理。
将北伐的利弊以及大宋和辽国如今的实力对比,条分缕析地讲与她听,总能让她放下心中顾虑。
而今大宋与辽国的情况,本来也是此消彼长,毕竟耶律洪基真的不能说是个好皇帝。
这些年,辽国先是爆发了重元之乱,虽最终得以平定,但也彻底暴露了其统治根基的不稳。
之后,他又纵容奸臣耶律乙辛专权,致使皇后、太子含冤而死,朝纲混乱不堪。
与此同时,他还陷入了宗教狂热之中,不惜耗费巨额国库钱财铸佛像、建寺庙,将大量财富投入到佛教活动里,致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再加上还有逃入辽国的西夏余孽,跟辽国贵族的矛盾,现如今的辽国实力早已大不如前。
经过一番费尽口舌的努力过后,终究是得到了曹太后的允准。
由此北伐之事,就正式被提上了日程,富弼、梁适、顾鹤等人日夜操劳,与一众将领商议北伐大计。
跟打西夏不同,与辽国的这一战,必然是要举全国之力的。
所以一个好的统帅就很重要,顾偃开死了,英国公年纪也大了。
至于小一辈中,顾鹤自认为没有统领数十万大军的能力,顾廷烨同样如此。
这么一来狄青便再次落入到了众人的视线当中,只是不知道经过这么多年,他的脾性有没有磨砺好。
另外种谔和折克行也可以算作是备选,若是狄青不行的话,就可以让他们顶上。
就在大宋这里紧锣密鼓地筹备北伐计划之时,辽国也察觉到了大宋的异动。
毕竟耶律洪基是昏庸不假,可脑子多少还算正常,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
“陛下,大宋近年来国力渐盛,如今又大量调集兵马辎重于黄河两岸,北伐之意昭然若揭,臣以为不可不防啊。”南院大王耶律仁先率先出列,面色凝重地说道。
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却不以为然,撇了撇嘴道:“南院大王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已威风。
我大辽铁骑纵横天下,岂会惧怕那南朝小儿?他们若敢来犯,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耶律仁先瞪了耶律乙辛一眼,反驳道:“枢密使大人,如今我大辽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军备松弛,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
而大宋养精蓄锐多年,不可小觑啊。”
耶律洪基听着两人的争论,心中愈发烦躁,摆了摆手道:“都别吵了!如今当务之急是商议应对之策。
南院大王,你且说说有何良策?”
耶律仁先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当加强边境防御,增派兵力,同时遣使前往大宋,探听虚实。
若能以和谈化解此次危机,那是最好不过。”
耶律乙辛冷笑一声:“和谈?让我大辽与那弱宋和谈,这岂非是笑话。
依臣之见,应立即调集大军,于边境陈兵列阵,以武力威慑,还要让他们再加岁币。
他们不是富裕钱多嘛!那就多拿些给我们来花。”
耶律洪基听了耶律乙辛的话,竟觉得有几分道理,毕竟在位这些年,习惯了从大宋捞取好处。
他微微颔首道:“枢密使所言也有几分道理,不过南院大王所言加强边境防御之事也不可忽视。
这样吧,一边遣使前往大宋,看看他们究竟意欲何为;一边调集大军,往边境增兵,若大宋真敢来犯,便让他们知道我大辽铁骑的厉害。”
耶律仁先还想再劝,可看到耶律洪基那不容置疑的神情,只能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拱手道:“陛下圣明,臣这就去安排。”
于是,辽国使者带着耶律洪基的书信,匆匆赶往大宋京城。
当辽国使者将书信呈递给赵曦时,赵曦心中明白,这是辽国在试探大宋的底线。
他缓缓展开书信,只见信中字里行间,尽是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相安多年,如今理应安于现状之类的说辞。
甚至还大言不惭地提出,只要大宋此次再多奉上些金银财宝,辽国便可当作一切未曾发生。
赵曦看完书信,冷笑一声,将书信递给一旁的富弼等人传阅。
富弼看完书信,怒道:“陛下,辽国此信,分明是仗着往昔的威风,在肆意威胁我大宋!
燕云之地本就是我大宋的固有疆土,被他们强占多年,如今竟还敢如此嚣张跋扈,实在令人发指,可恶至极!”
梁适也紧跟着出列,奏道:“陛下,辽国使者此来,不过是缓兵之计,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辽国如今已是外强中干,根底空虚。
陛下不可被其所迷惑,应加快北伐筹备,早日出兵。”
顾鹤沉思片刻,道:“臣以为,既然他们已经有所察觉,那陛下可回书一封,严词谴责辽国占据燕云之地的行径,表明我大宋收复失地的决心。
如此一来,既可彰显我大宋的威严,又可让北地汉民知晓我大宋北伐之意已决,说不得另有奇效。”
赵曦微微点头,觉得顾鹤所言有理,便道:“顾侍郎所言甚是,就依你所言,回书一封。
同时,加快北伐筹备,不得有误。”
“臣遵旨!”富弼、梁适、顾鹤三人齐声应道。
于是,赵曦亲自撰写回书,言辞犀利,严词谴责辽国占据燕云之地的行径,同时表明大宋收复失地的决心。
回书完成后,赵曦派人将辽国使者送回,并将回书一同交予他带回辽国。
辽国使者带着回书回到辽国,将回书呈递给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看完回书,脸色阴沉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