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圣人合该周游,列国(2 / 2)
后世曾有许多人言。
若李世民再活上数年,晚年怕是比汉武帝、比大唐后世子孙中那位有着盛名却晚节不保的李隆基也好不到哪里去。
李隆基这位大唐天子是在该死的时候没死,而唐太宗李世民是在该死的时候刚刚好就没了。
否则,帝王一旦昏庸起来,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巨大的。
等朱标离去,朱元璋和马皇后走在一起,拍着马皇后的手,大为感慨,既有欣慰,又有诸多无奈地道:“标儿如今对咱也有瞒着的事儿了,算是件好事。
身为帝王,虽说在咱朱家有不同,但对谁也终不可全信,即便是对陆羽那混小子,加以千古之信任,该防备的也是要有的。”
马皇后张了张嘴,也没开口继续言说,只因皇家的事,家事便是国事,许多事掰扯不清,只是内心也多了几分不安。
对于陆羽这后辈。
她这妇人家也是极为了解的,却是比那开国功臣韩国公李善长还要滑溜,见势不对便缩起头来安安稳稳待着,可不傻。
想到这里,马皇后才幽幽一笑:“倒也难怪他陆羽乐意娶上那么多的娇妻美妾,恐怕走的却是李善长的路子。”
对于这事,朱元璋装聋作哑。
他这个当太上皇的实在不好意思开口。
说得少了,对不住陆羽;说得太多了,又对不住他朱家,对不住刚刚离去没多久的朱标,才是真的左右为难。
回到武英殿,朱标将殿内的几位大学士召来,审视的目光、温润的面庞、平和的语气:“你们觉得朕如何?可是那过河拆桥之人?”
朱标直抒胸臆问道。
而此话却是将面前的大学士们吓得不轻。
武英殿大学士齐泰说道:“陛下乃是圣明之君。洪武至今,建国多年,国朝国力蒸蒸日上,社稷平稳,治下也是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我等臣子能侍奉陛下于今朝,自是心中感激万千,又岂会有这般防备之意?”
“还请陛下明鉴。”
东阁大学士黄子澄深吸了口气,在方才齐泰说话的这会儿。
他也逐渐缓过神来:“我大明向来广开言路、重视实学,百姓勤于地方实务,为此才可兴建我大明天下。”
“陛下仁德,群臣能同陛下共朝,已是心中欣喜万分,又岂会有那不安之心?”
他是两位大学士。
朱标的心腹一前一后开口,也是表明臣子之意。
可朱标却是悠悠一笑。
只因如今的黄子澄等人,同那东宫之时亦有所分别,对于他这君王多了几分发自心底的敬畏,敬畏多了,自然也就有了惶恐之后的防备。
莫看方才的话说得极其漂亮,可朱标的心头却也明镜一般。
不过倒也能理解,寻常臣子怎能同先生媲美?
怕是古往今来也就只有先生一个臣子,才能让他们这些君王放心,乃至将身家性命也都托付,自不是一般的臣子能够做得到的。
朱标心头无惧,一片安然。
……
陆家之内。
此时陆羽和刘伯温、李善长他们三个“狐狸”之间的交谈,许多话放在臣子的角度,甚至都有些大逆不道了。
“虽然不得不承认,但必须承认的是,你小子功高盖主就在今朝。哪怕如今什么都不做,可这天下的实学学子依旧能将你推到那当世圣人之位。”
李善长倚老卖老,却说的都是对陆羽下半生的指点之言,所以陆羽听得聚精会神,无比认真。
“所谓帝王之心,繁复多变,深不可测。”
“没错,当今的陛下、曾经的太子贤名远扬,对你更是敬重万分,可伴君如伴虎,又岂能那般好揣摩?”
“前朝之事、史书前车之鉴,还有我们两个老家伙的一番过往,想必你小子心中早就有所思量,如今也该有所决断了。”
话到尾声,李善长却不想再多说。
只因似乎也明白陆羽心中早已有些计划,否则又岂会将他们二人找来,演出当下这一番好戏?
刘伯温话到此处,也想到了这一步。
一时间,两个老家伙灼热的目光看向陆羽,等着他的说辞。
陆羽尴尬一笑,站起身来伸伸懒腰、拉拉筋骨,面前的两个老家伙都快等得不耐烦了。
他才嘿嘿一笑。
“还能如何?不过是学那古时的圣人周游列国罢了。
如今天下便是那春秋战国年间,而海外分封的藩王属地,便是那列国之分。
孔圣人周游列国,如今在这大明朝,也合该有我这个当世实学圣贤,去这天下好好走走、看看。”
“如此离了这洛阳新都、离了这大明,想来便也能有一方安然之地。”
陆羽徐徐说道,走的却正是李善长还有方才刘伯温他们二人给出的路子。
只因凭借他们三人的无双智慧,能想到这办法已然是最优解了,余下的哪怕往前再小小走一步,都是千难万难。
“打算先去何处?高丽还是安南还是琉球?若是高丽的话……”
李善长正经话还没聊上几句,这老家伙还真不要脸,厚颜无耻地对陆羽提出了要求,就差直接拿出一份清单来。
“高丽的女儿家最为艳美,身姿曼妙柔软。
哪怕眼下高丽已为我大明所有,可终究还是不太方便。
待来日你小子重回大明之时,可得好好带上几位貌美女子到韩国公府,老夫也定会善待她们。”
刘伯温白了李善长一眼,正欲开口,陆羽瞠目结舌的目光几乎瞬间朝他看去。
“不会?诚意伯、青田先生居然也好此道?”
陆羽不敢相信地大声质问。
李善长迎娶数十房姬妾之名早已传遍大明天下、五湖四海,可刘伯温就不一样了,对方好歹也是一方谋士。
怎么也能有如此念想?
着实让人有些心惊。
轻轻咳嗽几声,刘伯温老脸不由得一红:“可并非是为了我这糟老头子,而是为了家中那小子。”